郭红燕,李宝垒
(青州市博物馆,山东 青州 262500)
玄天上帝,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员,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北极玄天上帝、北帝、真武大帝、玄武大帝、开天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北极荡魔天尊等称谓。俗称上帝公、上帝爷公、上帝爷或帝爷公。“玄天上帝”这一称谓的最终形成历史上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完成了由动物崇拜到人崇拜、再由人崇拜到神崇拜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北方神玄武到玄武将军;由玄武将军到真武真君;由真武真君到玄天上帝。这种崇拜的转变都是由历代朝廷加封的结果。唐代之前玄天上帝是以龟和蛇合体的北方神玄武形式存在。唐代之后,尤其是宋代至明代,封号逐渐增加,由动物崇拜转变为了人、神崇拜。在民间,玄天上帝的称号宋时就已出现。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道士白玉蟾、蒋晖题写的湖南永州祁阳山《紫霞观镇蛟符》石刻中提到:“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受天明命,剪伐魔精。”在官方,正式将真武定格为天帝,则是在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在此之前,唐太宗封其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宋太宗封为“翊圣将军”,宋真宗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宋真宗再加号“真武灵应真君”,宋钦宗加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之后,明太祖加封“玄天上帝”,明太祖复封“真武荡魔天尊”,明成祖封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历朝历代对玄武上帝的加封,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那就是维持统治、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安定。
青州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发达,整个山东的财富大部分都集中于此。根植于丰富物质基础上的宗教文化才得以繁衍并不断拓展。玄天上帝崇拜也是如此,他应时而生,在青州大地上不断扩展并世代传承。本文将从玄天上帝崇拜兴起的时间、崇拜原因、崇拜观的变化等三个方面探讨青州地区玄天大帝崇拜的状况。
现在青州市下辖4个街道、8个镇,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半山区半平原地形。历代所建或修缮的道教建筑几百座,然而供奉玄帝上帝的庙宇却是寥寥无几。据地方史料及文物普查统计,青州地区原有供奉玄武大帝的庙宇——“真武庙”仅七座,庙额一般为“玄帝行宫”。分别位于南阳城北门内以西高台上,南阳城西门内,北关大街北,谭坊镇东、西镇武村附近,邵庄镇北薛家庄村西北金斗山之上。另外两处建于城门洞之上,称“玄帝阁”,一处在马驿门北两京通衢门洞之上,一处在东关昭德街(原称兴隆街)城门洞之上,主要供奉的都是玄天大帝。
玄天上帝崇拜在青州地区起于何时,我们只能从地方史志及现存碑刻等文物中寻找蛛丝马迹。建于南阳城北门内以西高台上的真武庙,虽始建年代不详,但是《旧志》云,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修。既是重修,那就不是创建,因而此真武庙修建年代的下限就是明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年代极有可能上溯到北宋。玄武作为神祇在青州地区开始崇拜的时间应该始于北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玄武作为阴宅镇墓兽的崇拜就已经存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青州市博物馆藏的玄武石灰石高浮雕中看出。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青龙、白虎,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的青州,玄武仅仅作为四神之一的阴宅护卫存在。唐、宋、元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实物及文字资料,我们不敢断言青州地区玄武崇拜以何种形式存在,但是从当时大的环境来看,至少在唐末五代,玄武已从动物崇拜转化为人、神崇拜。因为据台湾郑阿财先生考证,唐末五代民间玄武信仰已经从阴宅镇墓护卫转化为阳宅辟邪的神祇。尤其是北宋时,北有金朝,经常南下侵略,北部百姓饱受凄苦,北宋皇帝及百姓就寄希望于北方的守护神——真武真君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以保江山社稷、百姓安居。山东作为北宋的前沿阵地,作为京东路治所所在地——青州就是金兵觊觎的对象,兵火连年,因而更需要真武神的庇佑,真武神崇拜应运而生。
崇拜一个神灵,是由于他能给世人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精神安慰。历史上对他无穷力量的传说,以及后世的追捧,再加上对大自然恶劣气象的无法解释,世人只有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神祇那里寻求庇佑,并对神祇的超自然能力深信不疑。
玄天上帝在青州地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崇拜。《益都县图志》中记载,真武庙重修主要是在明代,共有6次。分别在洪武六年(1373年)、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万历三十一年(160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8年)、崇祯十年(1637年)进行过重修,而清代仅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进行过重修。另外位于南阳城西门内的真武庙,虽始建年代不详,但是在明万历三十一年进行重修后,清代废弃,真武铜像移于北门内的真武庙。位于邵庄镇金斗山顶的玄帝行宫则是始建于明代。
提到玄帝行宫的修缮,不得不提到衡王府,因为明代历次重修,都是由衡王府组织善众出资的。衡王府是明代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府。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个儿子朱祐楎,于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8年)三月就藩青州。衡王爵位世袭,共传七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衡王世子与其宗鲁王、荆王谋反,皆伏诛。历时近150年的衡王府土崩瓦解。
衡王府组织善众重修玄帝行宫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明代皇帝钦定玄天大帝为明皇室的保护神或家神,对玄天大帝的崇拜推到了极致。衡王府是皇明藩亲,修缮玄帝行宫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皇室的影响。
第二,衡王府的王爷们同明代皇帝一样,大多崇道,并希望长生不老,永享福泽。而玄天大帝作为司命之神具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神力,倾力重修玄帝行宫,就是为了得到玄天上帝更多的垂爱。青州地区的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希望从玄帝那得到庇护、消灾禳祸。
第三,玄天上帝崇拜很大程度上是由玄天上帝作为水神执掌风雨决定的。供奉玄天上帝,祈免水火之灾。《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青州地区,是半山地半平原地形,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量充沛。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明代,青州地区发生水灾、旱灾达20余次。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天灾,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上天发怒,惩罚人间。于是他们就通过供奉司雨之神——玄天上帝,来解除祸端,使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如钟羽正在《追荐无祀幽魂疏》中说:“风之雨之露之润泽之布濩之无灾无害,合五谷以全登,老者壮者少者疲癃者残疾者足食足衣,乐四时而共泰。”
青州地区,明代是玄武大帝崇拜较盛行的时期,到了清代,由于清廷统治者重视藏传佛教,玄天上帝信奉的官方地位比明代大大削弱,但是民众信仰依然存在。由于缺少政府资金的支持,玄天上帝的道场也因荒废而逐渐减少,他不再是专司水、命的神祇,而是和其他道教神祇一样,具有了无所不能的功能,百姓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向玄武上帝祈祷,希望得到庇佑,消灾避难,祈求平安、富裕、儿孙满堂等等。
今天,留存下的玄帝行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被保护起来,有的地方信众还自发筹资进行了重新修缮,他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供奉玄天上帝,祷告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也不失为一种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