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明,康 慧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有越来越多的课题需要研究,有越来越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导致了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各种思潮激荡交融的漩涡。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重要举措,随着十八大首次将忧患意识上升到全党的战略高度,忧患意识成了各个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探索和总结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必须遵循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结合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利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忧患意识的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带头作用,以危机促团结,以忧患促发展。
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有别于其他思想意识教育,有着鲜明的政党性和实践性,其形成和树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是要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争取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者和接班人。[1]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不是盲目进行世情与国情的忧患教育,也不是单纯地针对天灾人祸的危机教育,而是有着更核心的、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党情忧患教育。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主要不是指向眼前的外部世界,而是指向我们党员自己的内部世界。教育目标的明确,是有效培育学生党员忧患意识的前提,而忧患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目标就必须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相呼应,避免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方向的偏离和内容的陈旧。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的目标是从培育学生党员自身危机感开始,使学生党员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增强学生党员追求自身进步的紧迫感,由危机感促使竞争意识的产生,通过不断竞争保持学生党员自身的活力,增强学生党员自身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再由竞争促团结,使竞争意识上升为团结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学生党员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而忧患意识教育真正目标则是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最终升华为具有高度历史自觉,敢于承担历史重托的悲天悯人的责任意识。
党员忧患意识作为党员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东西,要在党建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实践外化出来,忧患意识不是自我的标榜,而是要通过具体的言行客观的判断。[2]党员忧患意识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忧患意识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建工作的特点来开展。
高校党组织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根本性与前瞻性,在不同程度上对忧患意识教育有所要求,使其有据可循。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梦的实现也面临着艰巨的历史考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除了要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还要克服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3],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本身要不断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党建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忧患意识教育则要顺应党建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不要只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注重忧患意识教育,而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实践,只要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完结,中国梦还没有实现,那么忧患意识教育就不会终结,会随着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
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精英聚集的地方,其思想和观念多元化,思想和观念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校与世界的接触不断深入,在接受先进文化与先进理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量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党员自身发展的腐朽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而针对各种思想观念是否符合中国所需的界定是敏感和复杂的,既要保持高校学术自由的氛围,又要警惕各种腐朽极端思想,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实利益和诉求,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高校党建工作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针对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也要基于这一特点,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在思想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实事求是,切勿盲目忧患,将新文化新思想视为洪水猛兽,也勿要盲目乐观,面对一切都奉行拿来主义。理性批判、实事求是是忧患意识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高校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政治组织,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高校的核心力量,党组织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实践表明,高校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停滞落后,高校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高等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离不开高校党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高校党建水平不断提高,党组织决策能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不断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发展,使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了高校党建的根本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而忧患意识教育要结合这一特点,通过增强学生党员忧患意识,巩固高校党组织在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同时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增强高校党组织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从根本上讲属于高校党建工作中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想理论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发展的首要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首要原则。而党建思想建设在高校党建工作事业的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方法上和经验上的借鉴。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党建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淡化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会造成学生党员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而历史上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苏共放弃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转而寻求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任由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泛滥,最终导致社会主义事业悲剧的发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忧患意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被西化、分化,被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避免核心价值观被边缘化。
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应遵循党建工作的系统性、适应性、开放性、效应性等原则,实现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创新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忧患意识教育不是高校党建思想教育的普通任务,而是要上升到全党战略高度加以正视,按党建工作的原则和标准,将实事求是的世情与国情忧患、与时俱进的自然与网络忧患、审慎务实的党员自身忧患结合起来,由外到内,推陈出新,实现忧患意识教育内容上的系统化,从而全面适应外部世界和党员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在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方法上,要审时度势,切忌墨守成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便利化,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由课堂到网络的转移,由封闭式的单纯说教到开放性的互动交流的转变,最大化地增强忧患意识教育的传播力度,实现忧患意识教育方法上的开放性和有效性。[3]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始终与党和国家命运相连,取得过显著成绩,也遭遇过重大挫折。在国家初步实现小康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党建必须继往开来,抓住发展的机遇,克服种种困难,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我党增强自身免疫力的预防针,同时也是促进我党先进性建设的强心剂。忧患意识教育的发展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密不可分。新形势下,面临高校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如何使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方式适合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所需,如何使高校党组织在忧患意识教育上发挥活力和作用,如何使忧患意识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这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创新党建机制,完善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挥高校党建带头作用,切切实实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育和增强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
[1]张秋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党建中的作用研究[J].传承,2010,(9):133.
[2]孔武全.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和发展先进性[J].新经济,2013,(20):127.
[3]何纯,黄海.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内涵、底蕴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