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青州市“以孝治市”工程为例

2014-08-15 00:54:45孙志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孝德青州市道德

孙志宏

(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州 262500)

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道德文明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道德体系被冲击,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的背景下道德问题会层出不穷。当前,中国社会就处在这样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食品安全问题、生态问题、各种“门”事件不断地涌现,人们在谴责这些现象的同时,不禁在问“我们的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整个社会都在反思。道德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呼吁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要从文化的根基上探讨,应该构建怎样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道德观,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认识传统道德中的孝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基本上与古希腊同步发展,所不同的是中国哲学通向的是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仁、义、礼、智、信”都是整个传统文化强调的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人际之道和政治文化都十分发达。这也为我们从传统文化出发构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道两家文化为代表。儒家倡导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最终实现社会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经典语录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让人们遵循天地本身的规律,这也正是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学习儒、道两家的主要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对于追求无穷物欲,以至造成种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少数不良分子,固然须要“齐之以刑”,但就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来讲,“道之以德”则更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积淀,很多内容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如何从庞大的内容体系中建构出适应社会情境的思想,是今天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符合当前价值观的内容是选择的基本原则。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文化起始于上古社会尧帝以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孝经》的传播,孝文化在我国逐渐成熟,汉朝将孝文化推向顶峰。清朝编写的《百孝图说》进而将孝的榜样具体化。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化,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无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是在国人的道德评判标尺中,“孝”都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这证明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孝”为切入点,弘扬传统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当今社会的现实,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0月30日启动了一项在青少年中普及孝文化教育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主要针对四至六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等措施,采取“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计划用五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没想到此举竟招致一片质疑甚至反对声。有人戏称之为“新时代的道德量产计划”,更有人甚至对“孝居然还需要培养”表示不屑一顾。的确,“培养孝子”能否作为一项工程来搞,孝是不是真的可以“批发量产”也有待商榷。但是,既然霸占着孩子们越来越多时间和精力的各类“早教”,几乎都是无所不包,无孔不入的有关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那么,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素质教育难道就不可以有一席之地吗?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究竟应该在这张白纸上先写好“人”字,打好做人的基础,还是本末倒置,先揠苗助长地写满技能,倒是更值得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注重和强化道德与人格培养的“孝子培养”,相较于各种形形色色的早教,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二、青州市推行“以孝治市”工程的实践做法

文化自觉,是在自己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是根,只有继承,才能创造,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山东省在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以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为基本内容的新时期山东精神,是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精神资源,它们都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这是山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和价值支撑。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使社会和谐,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是家庭要和谐,只有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家庭和谐的关键是每个人的身心和谐,否则整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家庭如何能够和谐?事实证明,一些传统文化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夫妇和顺、孝亲尊师、邻里和睦的现象非常普遍,社会也比较和谐稳定。这说明传统文化于平实中蕴含着极深刻的道理,且能够解决当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习传统文化,使人人讲求“仁爱”,崇尚“孝道”,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自然就会减少。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明村”,其党支部书记冯先家获评“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是山东省唯一获得第四届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荣誉者。从2000年起,村中开始推行孝行教育,并不断加以完善、细化。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村委拟定的协议书把老人的每项需要都考虑到了,并与每户签订协议,同时设置“敬老监督台”,组建尊老爱老协会。每年通过检查评比,让孝顺的儿女戴上大红花,对屡教不改的不孝子女,给予全村广播批评,直至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整改。渐渐地,孝风浓了,人心齐了,经济社会发展了。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进入青州市百强村行列。侯王村成功的秘诀就是将传统的孝文化与合谐社会构建相结合,并进行了有效实践,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在青州市广大农村推广。

鉴于侯王村的先进经验,青州市提出了“以孝治市”的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举措,把孝文化作为维系社会安定的精神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孝文化活动,为构建和培育当代孝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以新闻宣传部门为主实施了“孝德工程”,加大宣传,通过发放《弘扬孝德文化,共建和谐青州倡议书》引导市民理解当下弘扬孝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其次,以活动为载体推行教化。青州市连续多年举办孝文化艺术节,通过组织艺术活动将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送到市民的家门口。第三,将孝德文化融入到义务教育中。青州市在中小学编发了《二十四孝故事》、《孝文化读本》等,使未成年人从小就能树立“知父母情,感父母恩”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具体的举措,由微入著,建和谐社会之基。

通过加强孝德教育,孝文化的传播,做大孝文化品牌,激发了人们心中的爱,使孝亲敬老观念深入人心,全民道德素质得以普遍提升,尊老爱幼蔚然成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诸多不安定因素大大减少,营造出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有利发展的软环境。而以孝德为核心的文化与经济联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孝德教育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要知行合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如果能安守本分,尽心尽力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他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了。人生天地间,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或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或为人子女,为人夫妻,或为人领导,为人下属。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体悟人伦大道,顺道而为,认认真真扮演好每一个角色,还每个角色以本来面目,人生就会很踏实、很幸福。安守本分其实是持戒的过程,久了就是修定,有了定自然就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敦伦尽分”,也才有幸福可言。学习传统文化明白这些道理后,就会使自己沉下心来,丢掉浮躁、虚妄的念头,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并视努力工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对每个人来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是自己的本分,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道德要成为个人的信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担当是责任、是付出、是奉献。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就不会做错事,自然也就不会受到什么批评指责,而做的事情越多,出差错的机会也就越大,受指责的几率自然也就越高。但是,一个什么都不做或不愿多做的人存在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愧对父母、愧对家庭、愧对国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明白,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凡是需要自己做的,都要义不容辞竭尽全力,如果做得不好,要勇于承担责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过能改,归于无”,当错误发生时,及时地承认过错,并且立即改过,而不是想方设法掩盖,这样,自己的德能就会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孝德青州市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青州市博物馆藏宋金铜镜鉴赏
山东省青州市通联站展示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3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40
山东青州市通联站长——王柱光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中脉践行孝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