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奇观透视——以《非诚勿扰》为例

2014-08-15 00:54张萌萌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节目舞台

张萌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南京 210016)

从2010年开始,“非诚勿扰”成为最流行和热门的词语,“非诚勿扰”所引发的电视相亲节目热潮逐渐在各大卫视相继出现,使其成为“电视奇观”的一个标志性文本。这一媒介事件折射出当代中国信息娱乐产业强力扩张下所导致的信息/娱乐社会初显之后,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表征。在中国,电视所制造的奇观景象也比比皆是:从春节联欢晚会到电视剧《渴望》,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电视文化奇观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有时甚至瞠目结舌。

一、场景建构的泛化奇观——“孔雀开屏”模式

“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1]。媒体奇观已经侵入到人类生活体验的各个领域当中——从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到政治和战争。它还进一步侵入了虚拟空间,制造出属于未来世界的多媒体奇观和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娱乐社会。[2]电视相亲节目奇观是继“快乐大本营”奇观、“超女”奇观出现之后的另一种电视节目奇观,它在电视领域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文化现象的对垒局面。

《非诚勿扰》创造的电视节目舞台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开辟了”一对多“的”孔雀开屏“式的求偶模式——一位男嘉宾面对24位女嘉宾,双方进行相互选择,这种模式也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它就像“孔雀开屏”那样形成一种扇形的局面,这种形状被应用在电视节目中展现,其他各大电视台也竞相模仿其样式,在相亲节目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模板。

这种“一对多”的“孔雀开屏”模式形成了一种节目样式奇观,人们将这一节目模式加以发展,嫁接到求职类电视节目上,比如《直来直往》《非你莫属》等产生了新的节目样式,同时又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这一节目样式进行了借鉴和发展,比如江苏卫视的《一战到底》,增加了其延展性。

不论是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首的相亲节目,还是以《直来直往》《非你莫属》为首的求职类节目,其最独特的舞台是一个“T”型的“走秀台”。这种“T”型的舞台在电视节目中是一种新型的舞台样式,打破了常规的舞台布局,这种舞台布局也是有迹可循的,最常见的便是模特时装大赛的舞台。长长的“T”台,观众们围坐在由“T”字形构成的另外三面的空间内进行观看,这样一种观众和“演员”的布局除了给“演员”充分的时间进行“表演”之外,也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进行观看。这种舞台模式的布局就为节目创造了“秀”的元素,就像模特的走秀那样,“秀”着装、身材已然成为女性的专利。

这种“T”型舞台也像“一对多”的模式那样,在其他电视节目中蔓延开来,形成了一种“T”型舞台奇观,在这个“T”型舞台上,人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各大电视台借鉴其制作方式,形成了一股相亲热和求职热,这种“T”型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壁龛”,三面围合,满足了寻找依靠的需求。

二、后现代社会的收视奇观

1.单身、性别比例失衡的文化体现

艺术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种族的影响。一类电视节目的出现、兴起和发展不仅是观众的选择,同时也是当下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年《快乐大本营》的出现是符合人们的心理和时代的要求的,综艺娱乐节目的出现在攫取了观众视觉眼球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放松。时至今日,《快乐大本营》也依然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依然是符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游戏的娱乐和说话方式的轻松感缓解了人们的疲劳。

对于现阶段的青年来说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单身,这部分青年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口数量几乎达到了最高峰,发展到现在,青年的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并且在性别比例中,男性比女性多,这就造成了男性与女性数量不对等的局面,而女性则处于“挑肥拣瘦”的状况。电视节目借助这一社会现象,借鉴了国外的一些节目资源和样式而设计了婚恋交友类的节目。

2.窥视、猎奇的心理机制

“真人秀”奇观:如《幸存者》——体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激情,展示马基雅维里式的手腕和伎俩。再如《老大哥》《诱惑岛》《单身汉》——体现的是人们参与奇观和窥视他人隐私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满足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窥淫癖和自恋情结。[3]“相亲”这一话题本来是人们比较隐私的一个事情,而在相亲电视节目中,人们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摆在台面上”。即使曾经出现过相亲类的电视节目,但是人们并没有大肆张扬他们的价值观,而现在人们敢于也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呈现在舞台上。

人们出于一种猎奇、窥视心理,乐于观看这种新鲜的东西。在电视上,女嘉宾对男嘉宾的说话方式、穿着打扮评头品足,言语犀利、锋芒毕露;男嘉宾对场上的某位女嘉宾一见钟情或者不屑一顾,都体现着现代人的直白和年轻人的特质。而观众们早已看惯了电视上经过修饰、粉刷而播出的电视节目,希望看到不一样的真正的东西。相亲节目中话语模式的对抗、价值观的对垒、人物的冲突和矛盾,让观众欣赏到了刺激,了解了当下社会人们的多元化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正是了解了观众的这种心理机制,这类电视节目在制造话题上下足了力气,在赢得收视奇观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形成了一种收视狂潮。

三、造星奇观

1.多元价值观的对垒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在当今社会现实面前,应该用多元化和异质的概念解析各种看似彼此矛盾的奇观,将奇观本身“看作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

《非诚勿扰》奇观一方面通过声画与内容来传达电视节目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这种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它以触动人类的情感兴奋点“爱情”的姿态,贴上了“剩男”“剩女”的标签,以“真人秀”的形式走红,成为“全民话题”。“房子”“车子”“身家”等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敏感话题,“相亲”逐渐变成了幌子,进而演变为展现各种价值观的场所。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强烈倾向性和冲突性的话语,这些话语却被放在传媒这一视域的放大镜下,在短时间内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心理的强烈震撼。显然,奇观将一切冲突放大了N倍置于公共空间,一时间给受众带来极大的冲击。

2.“奇人轶事”的草根造星

鲍德里亚指出:后现代媒体社会是围绕着一条“淫秽法则”来运转的,这条法则导致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内爆,展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私密和乏味的层面——不论是克林顿总统的性游戏还是“真人秀”中由普通人“演出”的一幕幕情节剧。[4]在相亲电视节目中,男女嘉宾们将自己的情感类的隐私问题放置在公共领域内,实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内爆,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最私密的问题,来博得观众的眼球和收视率。同时观众们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评论、转发,将这一类的话题上升到“全民关注”的程度,引起社会大众的讨论。

在这类电视节目中,那些容易引起话题的男女嘉宾通过大众在各种媒体上的评论,将这些人打造成了话题“明星”。敏感话题、对抗性的价值观等等问题为平民百姓“造星”创造了条件,带来了一种造星奇观。电视媒介会具有一种能力——它能将显性的事件放大,并且放置在公共空间内讨论。电视节目制作者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也对一些人物和嘉宾进行筛选,而那些希望借助于节目“红一把”的平民老百姓,将节目的话题引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地步,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现代生活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5]媒体是一个相互争夺的文化领域和传播渠道,在电视所介入的领域内,奇观可以被打造和制作,奇观正借助电视这一媒介迅速膨胀为一种社会现象。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同道.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电视节目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