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8-15 00:5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院校家长高职

王 郅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沿革中,作为一个实体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真正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加快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逐渐加大的当今社会,父母们往往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较少,孩子理解不了大人的思维,大人也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在无数问题的碰撞之下,导致现在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的心理。高职学生处在可塑性很强的人格发展阶段,也是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快速积累的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学生的厌学情绪,将导致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从而制约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基础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由于基础差,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吸收不了新知识,课下也没有及时弥补,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关注此类学生,帮助该类学生打牢学习基础,是改善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大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管教,来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他们往往觉得学校不如之前想象得好,对校园活动也缺乏热情,可能对除学习以外的人或事儿都感到新鲜,容易被其他不良行为,如网瘾、恋爱等诱惑,对学习失去耐心和信心。同时,教师讲课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教师若呆板、教条,不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新奇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学生会对课堂感到索然无趣。[1]

2.学习目标不明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向上的动力。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的意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更是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2]

3.理想和信念的缺失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内在的兴趣和发现的自信。由于学生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内涵,导致了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多数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总觉得自己学习成绩差,只能上专科,来高职院校上学可谓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学校混日子,目标缺失,必然会觉得厌倦、无生气,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还有少部分学生高考发挥失常,考试失利,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这样不免觉得沮丧。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如果学生难于接受现实,超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4.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逃离了家长的“束缚”,孩子们进入了大学,面临自由、松散、宽松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往往也感到困惑和茫然。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本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是非观念淡薄,容易受诱惑,部分原本想认真学习的同学看到别人玩就不自觉地加入到贪玩的行列中。此外,他们看重“哥们儿义气”这种小团体意识,只要我们是“朋友”,便有求必应。同学之间有时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动干戈,互不相让,甚至打架斗殴,不计后果。总之,这种盲目、执拗的情感,使很多大学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很多同学对学习不在乎,更有风趣幽默的学生写出打油诗:“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课,作弊则灵。”[3]

(二)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有意无意之中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或过度溺爱,特别是孩子上了大学,对孩子期望很高,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代替自己完成心愿。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认为他们的学习是为了家长,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导致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稍一下降,来自家长的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学,因此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小培养的,生活中有许多家长从来不读书、不看报,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上,花在吃、喝、玩、乐上,甚至有些家长行为不端,态度粗暴,爱发牢骚,把“我们这么辛苦赚钱就是为了供你读书”等等挂在嘴边。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很大,希望儿女成才,但如此要求或教育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教师素质问题

一般教师都希望去本科院校教学,因为本科生基础好。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觉得学生成绩差,学生难教难管。教师一旦有“混”的心理,将不会认真用心去教学生,与学生接触。而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一旦有了正式编制,便不再积极进取,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想办法创新教学。另外,我国的高校存在人才流动不畅问题,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进人时难,出人更难”。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担心,以后招生规模减少了,多余的教师怎么办?因此,宁愿缺编,也不肯进人,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素质难以提高。因此,必须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开放性的、具有竞争机制的、充满活力的高校人事制度。同时,各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采取的措施

(一)离开课堂,走向实践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他们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有关的社会各行各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岗位需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教授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多应用,多实践,多操作。据了解,多数高职学生不愿意整天围着课堂转,但是对社会实践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所以学校应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转换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样可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了解家庭,了解学生

高职院校有一些特殊学生,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家庭暴力或家庭生活不幸等,这类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因此更加需要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如果老师能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经常交换意见,就能使得家长与老师形成合力,为共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教师,提高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要实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全程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存在。特别是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学校,更要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提供机会,各种形式的在职学习、继续教育、专题研讨进修,便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知识经济社会节奏加快,变化加快,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加速变化的社会,特别是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老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种心理素质。一个人很难永远是成功者,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经得起失败的考验,理性地面对失败应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结论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期,独立人格的形成期,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点亮人文灯塔,引导学生的“灵魂”健康发育。人才的培养是关乎祖国未来的大计,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是培养优秀职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问题,又要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4]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抱定“为了学生一生”的理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平常的小事上想点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下功夫,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才能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5]

[1]朱爱所,张彩芬,史秀琴.初中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潘仕.青年社会病(上):厌学、失业、卖淫[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叶肇芳.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5]陈元魁,周德义,何一成.现代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院校家长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家长请吃药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