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总编辑
“芳草连天碧,晚风吹我衣,莲蓬山畔读诗书,同窗共朝夕……”如该校歌所述,二十年后,当这群山村孩子回想他们的小学岁月,应该是美好和温馨。
歌词的作者到宜昌地方政府挂职,他主动关注教育,也真正懂得如何做教育。他用教育的智慧引导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感动学生。本刊所编发他跟学生的两组即兴讲话,让孩子们多次落泪,也让我们有很多启示。
一篇关于校歌,一篇关于梦想。与其说,校园歌曲应该怎么写,梦想班会应该怎么开,不如说启示着我们,校园文化应当如何构建,教育引导应当如何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校园文化的构建,应立足于对美的塑造,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唤醒。当校歌只是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以及枯燥的理性说教,沦为一种口号式的标语时,这种美的意识就死亡了,教育的功能也就丧失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唱校歌,以及推而广之很多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应值得我们深思。而这篇校歌的作者,注重从贫瘠的山村生活中,挖掘出一种可触可感的、但常易被忽略的美,在歌词中传递了爱与美,达到了校歌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目的,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他跟山村学生谈梦想,虽是即兴而讲,但朴实之中有思想、有内涵,说明平时就有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归结和反思。同时,虽然自始至终是老师在讲梦想,但是你会发现,所有梦想的例证都是他和山村孩子们的共同经历,比如大山深处的家访。他把要传递的思想观念,无形地镶嵌于学生对这段共同经历的认同感之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我们一直倡导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我想不仅仅是动作形式上的,还应该包括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共鸣,以及一些更深层面的东西。
所有伟大的教育思想,均应体现于平常的教育实践之中;所有睿智的教育理念,均应反映在细微的教育点滴之上。教育的智慧,其实亦应如莲蓬山中小花,无论外围环境,处处皆可绽放。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期待更多的教育实践者,用思想和智慧、爱心和责任,去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