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精神内涵研究

2014-08-15 00:50赵蕾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柔术柔道武术

□ 赵蕾(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1、前言

谈及武术,便联想到影视明星潇洒非凡的武打动作,尤如《英雄》、《藏龙卧虎》等武术体裁的影视作品,人们关注与玩味的总是武打明星超乎寻常的拳脚动作,对于电影所要传达的仁爱、道义、忠信等等传统文化思想却全然不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与期望也往往局限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较少把武术与文质兼备的精神修养相互关联。长久以来,在武术的传习中,外在的技术动作成为了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在的武术精神修养却往往置若罔闻。然而,缺失了精神内涵的武术不但单调乏味,而且令人生畏。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在认识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还应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据20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在这129种拳种中,有包含体现佛家禅宗思想的少林拳,体现道家思想的太极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八极、形意拳等。儒家思想主要体现于以 “仁义礼智信”的人伦价值理念,教化习武者不滥用暴力,不紊乱社会。不难看出,武术精神内涵丰富,形式多元,具有精神修炼和意志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和魅力。

2、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礼”作为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汉代《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现在有些人自大,自我,轻视社会、家庭的义务与责任,缺乏基本道德和纪律规范,作为社会形态下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丧失太多。武术不仅可以强筋健骨,更具备培养习武者健全的人格品德的功能。自古就有 “以礼始、以礼终”的重礼仪传统的武术,通过武术教育,培养人们礼让、忍耐、正义、顽强意志、友善与怜悯之心,从而体现其现实意义。服饰的穿戴、仪容仪表、练习、比赛仪式、师徒、师兄弟间的礼仪举止都应一一细化规范,从而培养、熏陶习武者的人格品德。练习场是神圣的场所,要有端正严肃的态度,虔诚、敬重之心。敬重他人,不得有轻狂之举。尤其在比赛中应将对手作为互相学习、相互进步的同伴,因为对手的存在,才有你的胜利,才有你的提高。通过具体的举止规范,培养和熏陶习练者的人格品德,使其举止有度,知礼向善,并让这些内化成本能品性,润泽人生。

3、注重人的意志修养

武术运动不仅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展人们的防身自卫能力,还应消除人们柔弱懒惰的习惯,培养习武者刚健有为的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历练“恒心”、磨练“意志”是武术德育的另一重要功能。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由此可见,武术的练习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需要习练者有超强的恒心和坚韧的毅力。习练武术不仅是锻炼,也是修炼。修德成就完善人格,修身成就刚强意志。

4、注重人的心性修养

武术锻炼身体的方法强调神形兼备、内外俱修、动静结合,对身心的锻炼是系统全面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相比较西方文化,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内向型文化,中国武术依然如是。中国武术其目的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审,寻求一种能激发人生向上的内在精神动源。有人将练武分成三个层次,一、作为武术格斗,通过练习,掌握防身自卫技术,二、作为精神修养与身体锻炼,增进健康、发展思维、端正品行,三、是将习武过程中培养出的品格、智能以及体悟出的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然而,多年来,人们仅仅关注于武术防身自卫功能,而忽视了武术更深层次的精神作用。在如今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压迫下,焦虑、烦躁、精神紧张等等问题突显,人们迫切于为自己的内心找到安宁的精神家园,武术则不失为精神修养、放松心情的有效手段。如少林拳的拳禅合一,即身心如一,是佛教冥想内省式的修养方式,拳是肉体,禅是精神,修行时必须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心境澄静、身心一统便是禅境。并通过拳法的修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心、技合一,追求无心,无我,超然的体验和境界。

如何具体地发挥武术修心养性之功能,弓道、柔道对于武术是一较好的启示。弓箭作为古战场的主要武器,随着近代枪炮的出现,实战的射术衰退,其作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在我们邻国日本与韩国,一批守护传统弓道的武术家,创造了含射礼、技法与精神信仰与追求的弓道,延续至今,并且传入欧美,成为社会名流所喜爱的上层体育运动。弓道与其说是以击中目标为追求,不如说更注重从“站立”、“取箭”到“射”一整套程序中,求得精神的专注、姿态的优雅。日本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对传统日本柔术进行整理,将传统日本柔术改造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柔道,完成了传统柔术从“术”至“道”的提升。他把柔道学习当作一种修养方法,认为通过柔道学习所领悟到的原理,可以拓展到人生的各种领域中去。正如他所言:将“柔术”改称“柔道”,是因为“柔术”为力与力相争,由技术来决定胜负的,我所提倡的“柔道”,则是探究何以胜之,何以败之,探讨原因,发现原理 ,从原理再指导技术,再由原理之道,作为修养心智之法,所以称之为柔道。然而,当弓术、柔术变“术”为“道”,并大行其“道”之时,武术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5、注重人的审美修养

在中国的武术史上,“武”字与“舞”字是通用的,有“武舞同源”之说,这早已为史学家们所证实,史学家还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却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商周的武舞是武术艺术价值的最重要体现,《诗经·武》注:“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孔子解释,舞者,手持干、盾等武器,表情愤慨,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军容威仪。可见武术击刺演练动作被舞蹈吸引形成武舞,被用于祈求、祭祀和庆典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而武术受舞的影响而产生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武术与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互为资鉴、相互渗透。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曾提到:“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再如,唐代画家吴道子让剑术号称一绝的裴旻为其舞剑“作气以助挥毫”,吴道子由此所作之画为其平生颠峰之作。由此可见舞蹈与武术两者有着相同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又有了一种“武舞结合”的新的运动形式,它以武术踢打动作为基本要素,结合现代舞蹈,配与节奏鲜明的流行音乐,劲力实足,形式新颖,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欢,即是跆拳道品势舞。中国武术近年来,也有过武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河南省推出的少林寺舞台剧,可谓是舞、武、乐的完美结合的精神盛宴,具说在海内外演多场,影响非凡。

6、结语

中国是一个文化思想浓厚的国家,中国武术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下,逐步发展成为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武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武术技术”看为“武术”。中国武术是一种通过身体锻炼以至修身养性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一门健体防身的纯粹技艺,而是一门融会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人文传统体育,并以技击技术为载体,兼收并蓄精神修炼,“道”、“术”并重、并举的东方武技艺术。从当今现实意义看来,武术的身体练习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加强人们的文化修养更具现实意义。

[1]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张山.中华武术大辞典.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李印东.武术释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1984.

[6]张玲,康风琴编译.道德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柔术柔道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服了!烧脑的巴西柔术
柔道教学策略研究①
重庆的巴西柔术迷 格斗也可以玩得“很温柔”
武术
巴西柔术研究
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