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备课心得

2014-08-15 00:50孙雪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囚绿记预判散文

◎孙雪敏

孙雪敏,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责任编校:覃少平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囚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

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流程。所以,这节课中我设置了几个大问题如“绿的含义”“为什么囚绿”“为什么放绿”等,这些设计看似平常,但都是依照文章节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是符合学生实际,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也是符合正常的阅读流程的。

二.散文教学要形神兼备。散文是一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文体,在一种浅尝辄止的阅读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陷入重虚轻实,重神轻形的误区。好的散文的虚实关系是丝丝入扣的,形是神的根基,神是形的升华。没有对文本的深入体察,对主旨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老师对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析的细致度一定要做到位,我们不能为了急于导出文章的主旨而疏于对文本的仔细体察和揣摩。我认为不管用何种方式,对文本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对重点字、词、句一定要细抠。如文章中有很多描绘绿色常春藤的句子,这些句子如果不让学生仔细品读,就很难体会到作者对“绿”的热爱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但我在教学设计时也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章线索、中心句的正确寻找,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作二次阅读,由实入虚,再由虚返实,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在一些学生认识不到的语言点上,我也能向学生提出疑问,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有一天”是哪一天,学生经过提示,会很自然想到这一天就是抗战胜利的一天,也就能更加体会作者由绿而产生的这种必胜的信念,进而明确文章主旨。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真正能影响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就绝不仅仅是理性认知了,而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认同,这样才会达到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散文的深入把握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根本体现。

三.要形成散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对文章的研读、理解、总结,本身也是一个以意逆志的过程,就是以我之意来揣测作者之志的过程,这里的“我之意”可以讲成是教师的一种预判。作为读者的我的预判和作家应该有一个互动吻合的过程。我们说的散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期待”一词更强调读者要主动去预判文章。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而现在的观点是:一个人要主动运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去进行影响,这也就是一种预判。那么如何进行预判?就《囚绿记》这篇文章而言,我自己在备课时做到了以下三点:1.会读标题。散文的标题大多是虚实结合的,本文题为“囚绿记”,首先是“绿”字,我会思考:绿象征什么?在一般情况下绿象征什么?而在陆蠡笔下有没有不一样的含义?这实际上是我在以自己之意预判作者之志。然后是“囚”字,令人不解,从实写上面看,我囚了什么?从虚写上面看,我囚的又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把这种象征生命与希望的东西囚住?最后是“记”字,“记”是叙事,说明文章是以叙为线,文章应该形成一个叙事的流程,那文章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所以,我读了标题后,会带着这样的预判,带着这样的一些阅读期待去读这篇散文,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给我的一些东西。很显然,带着一定的阅读期待去读散文会更加高效而有针对性。2.会发现虚实结合的要点。散文的实无非就是事、物、景,散文的虚就是情感、思想。在一篇散文中必定会有一些虚实结合的点,我们会不会发现这些点?我是带着这样的期待去读的。一般情况下,找到文中虚实结合的要点有两个方法:一是抓关键词,二是抓表达方式的转换,所谓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就是作者由叙述转入议论或抒情之处,如当我读到《囚绿记》中的“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这些句子时,就要引起注意,因为这都是作者的表达方式的转换之处,也是作者或明或暗表达情感之处。3.会抓文章线索。散文虽说是“形散而神不散”,但还是有线索可寻的,如果写故事就会有叙事线索,如果在叙述中加大了情感和思想,就会有情感线索。本文既有叙述线索,即我来到北平,看到绿,爱绿,囚绿,到放绿;也有情感线索,即为什么爱绿,为什么囚绿,为什么放绿。这两条线索也是吻合的。

猜你喜欢
囚绿记预判散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把握现在 预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