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刚
(凉山州西昌市美姑中学(西昌校区),四川 凉山615000)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与教育部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怀相关的。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来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认同我国古代优秀文学艺术和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还需要注重学生对其的理解和运用,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吸收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高中语文文言文成功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这一板块不容乐观。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包括诗词和文章的文言文占比提升至40%以上。从高考内容中文言文部分分值较重也可以看出,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传统文言文教学多注重应试,多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强化对字词语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课堂氛围沉闷。字词句的教学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而是知识教学的基础,若一味地追求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沉闷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来说学习困难,教学进度不如意对老师来说也容易疲惫。
从心理学上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和推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高中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内部推动力量,而学习兴趣则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高中教材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期的文章有显著的特点。它们有很多人物和时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同时文章也会体现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荆轲刺秦王》、《勾践灭吴》、《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文章本身就有着故事上的联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联系史实,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利用精彩的导语或有现代气息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旁征博引地展开讲解。又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就可以从成语“秦晋之好”的讨论出发展开课文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活”和“新”上下功夫。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逐步转变为现代教育必经之路。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要注重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化课堂。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展开教学,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强化学习效果。
通过生动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浓厚的趣味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主动投入其中,感受新课程,文言文中的情怀变得清晰,人物变得鲜活,从而加深理解,拓展自身更多能力。坚持主体性,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
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小组文言文翻译活动,五人一个小组合作翻译,合理搭配分组。在小组内,可以共同翻译,统一进度,也可以分段翻译,然后相互检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完全“放权”,而是要在教室里以“走访”的形式不断旁听和关注各组的进度,既把握课堂整体的节奏也防止学生说笑打闹,督促其自主研究。活动完成后,老师要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用法语法和文章主题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采取“少灌输、多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参与探讨,文言文功底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写作诗歌或文言小段。总之,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
体验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个人的感官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思考,主动学习并让这种体验成为消化课堂知识和强化学习效果的催化剂。例如在课堂文言文诵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讨论人物个性特点,发动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等。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传统且重要的方式。传统诵读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强化剂。文言文较之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乐美感。传授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如字正腔圆、语速适中、停顿有序、音韵协调、适时的姿态动作等,让其感受中华民族语言艺术之美,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诵读文言文能加强对文章美感的体验,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学习自信,更能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和情感。
总之,通过不断探索新课程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让祖国的青年一代去感受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去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