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桢
(福建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 三明365100)
何谓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个活动带有愉快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它往往是学习的起点。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便会充分发挥巨大潜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直接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为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就应该首先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正所谓“爱屋及乌”!要让学生爱上你,师德师能是关键。师德即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中学生思想活跃、好胜心强,如果你遇事漠不关心、斤斤计较,固执偏激、言行不一,那么又如何能让学生欣然接受你,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主动关心和爱护学生,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精神,言行一致、平易近人的作风,一视同仁、平等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们,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重。师能是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是会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教师应是博学广识、左右逢源的。一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这样的形象,那么学生对你钦佩、信服之余,所受到的隐性教育也是巨大的。记得我初中时的一位语文教师朗读时或婉转抑扬或掷地有声,授课时或引经据典或出口成章,板书时或工整严谨或龙飞凤舞,一时间教室里有模仿他朗读的,有模仿他写字的,大家都迷上了语文课。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蕴藏着丰富的奇妙珍珠。面对求知欲望、思维敏捷的中学生,让他们挖掘其中的奥秘,探究其中的趣味,能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语文教学法完全可以凭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巧妙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知识“活水”,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标点符号的运用时,我讲述了著名画家徐渭的一则轶闻,并由学生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行字加标点,学生对此立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交头按耳的议论开来。又如在教学字词时,我插入了汉字的演变的介绍,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直至今日的定型并且介绍了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等几种造字法,学生听得饶有兴致,从他们惊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小小汉字如此富有内涵的惊叹。再如在讲解诗歌中“比兴”的艺术创作手法时,我引用同学们熟知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些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极大地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不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对一切充满信心,学生以这样的心境学习思考,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发展的规律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有时可巧设导语,渲染气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有时可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欣赏……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定会迸发激情,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以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为引语,使学生感受那种渴望收复失地却又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满腔爱国热情,为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设情境。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请一位学生说说对狼的印象?(生答:奸诈、狡猾。)那么能不能把狼赶尽杀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文,看看文本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把情节交代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例如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一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时,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些西部落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景色的特点,然后说,“作者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古迹?”。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怀想古迹”部分的分析,也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可以说以上三点都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外在动力,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持有永久的兴趣,最为关键的是让他们深刻感受文本自身的“美”,这才是激发兴趣的精髓。
首先是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往今来著名的诗人、作家无一不在遣词造句上下过一番功夫,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艺术美感。冰心的语言细腻丰富,鲁迅的语言尖锐犀利,叶圣陶的语言凝练简明,这些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足以让学生细细品味一番。
其次是感受文本的结构美。组字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即为文章的结构。同样的字、词、句、段经过语言大师的匠心独运,便会平中见奇且不露斧凿痕迹,充分展示出结构的“波澜美”和“朴素美”,如朱自清的《春》,从盼春到绘春到迎春结构严谨缜密,这样的文章学生容易读,也喜欢读,并且在写作中会备受启迪。
最后是感受文本的形象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一个个个性鲜明、活脱生动、神情毕现,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如善良隐忍又不失刚毅的胡适母亲的阴柔美;热忱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崇高美;热衷功名、执著追求的范进的凄婉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的美感体验,从而真正领会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点燃了莘莘学子的心灵之火,使他们能够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自主学习,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