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莹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学校教育中,每类课程活动面向的都是具有生动活泼、个性各异、动态发展特征的学生群体。由于智力、情感和品质等因素,他们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内在潜能和发展要求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每一个科任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坚持教育战略和教学战术并重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分层教学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生本化教育理念的具体性实践,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性呈现,是对教学相长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和主要对象。因此,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分层教学活动的客观性依据。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他们划分为以下几类层次的学习小组: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并常感到“吃不饱”的优秀生群体分为“特别引导、创造学习A 组”,正常完成学习任务且能力较强的中等生群体分为“间接主导、自主互动B组”,学习困难并常感到“吃不下”的潜能生群体分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C 组”。值得一提的是,分组情况只是在学生档案中详细记载,教师自己心中有数,对外不予公开,以免挫伤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发展。再有,这种分组是相对性的,而档案是动态性的,必须随学情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虽说分层目标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但课堂才是教学实践的主战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环节,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作为一项发展性课题加以常态化认真实践,以逐步扭转并有效消除优等生“一言堂”、中等生“门前冷落鞍马稀”和潜能生“长期陪读”的不良局势。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分层学习形式,一方面让优等生群体在“以放为主、适当扶持”中充分地展示自己,如扮演“小老师”角色,形成自觉主动、热烈持久的内驱力,不断求知、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促使中等生和潜能生群体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就提问做出了分层设置:对C 类学生只要求用讲故事形式复述课文内容,对B 类学生要求自行概述主要内容,而对A 类学生则要求用准确简炼的语言予以概括。再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分层要求:C 类学生回答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B 类学生回答文中写出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而A 类学生则有感情朗读并回答文中写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分层教学既处于“最近发展区”范畴,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成功地摘取“桃子”,因而对每一类学生群体都具有可学性和驱动力。
新课程理念在确立“以生为主、以学为本”新型教学关系的同时,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是对新课程活动的作战总动员和实践总部署。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霸教弱学”、“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扮演好“导师”角色,发挥好“导学”作用,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善于合作的前沿阵地。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并提出系列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步解决,或者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从旁激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笔者按照“合理穿插、优化配置”的原则,事先对三类学生编排了多个学习小组,课堂上组织他们分组讨论: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每次背影的作用是什么?重点描述了哪一次背影?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相应的梯次性。在集体讨论的最后环节,按照难度大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代表做出回答,让各类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感。
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情况是反馈课堂信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分层教学也同样如此。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布置“清一色”作业并统一要求,必然会造成“A 类学生吃不饱,B 类学生一般饱,C 类学生受不了”的不同结果,长期以往,只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现象:前者感到学习简单,容易滋生骄傲情绪;中间生满足于现状,自甘一般、不思进取;而后者经常留下作业尾巴,逐步产生厌而不学的心态。分层布置作业、落实梯度训练目标,能够有效延续分层教学活动,积极巩固课堂实践成果。
关于课内外作业布置,可从数量和内容上采取分类减少或者部分选择的方法。例如,背诵古诗词,对C 类学生仅要求完成课内背诵任务,对B 类和A 类学生则适量补充一些名篇背诵要求。再如,对待作文写作,笔者对于C 类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扣住主题、语句通顺,尽量减少错别字。对于B 类学生的要求是主题鲜明、材料安排合理,力求语言优美生动,且错别字很少。而对A 类学生的要求则是主题需有新意,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而且材料安排恰当,无错别字。正常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写作情况普遍好转。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新课程下的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艺术性实践工程,作为“教父教母”的科任教师,应当经常释放相应的赏识和鼓励,通过各种形式有效传递积极性情绪体验,让学生们在春风中享受惬意,在夏季中感觉凉爽,在秋收中获取喜悦,在冬日中沐浴暖阳,从中收获令人振奋、催人进取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弱化个性差别、淡化分数竞争”的原则,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尤其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的潜能生群体,更要把关爱、激励、宽容和温暖等情感性元素做出适度的倾斜,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成功信念。
例如,在实施分层评价过程中,可采用“等级评价”与“百分评价”相结合的双轨制评价方法,从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阅读水平、问题思维能力、语文综合实践、作业完成和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促使不同层面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使之能够在创先争优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分层教学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其丰富好、完善好和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