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整体感知

2014-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主旨红军整体

徐 青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知性—理性(从语文教学角度进行归纳即成为整体—局部—整体三段式模式) 三个阶段。只有经过了这三个阶段之后,人脑对认知对象的掌握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努力实践整体—局部—整体三阶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梁山最初的认识,是一种整体感觉。我们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一种整体的感性认识

1.把握全文内容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因此,学习一篇文章,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了解大意。对此,应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此方法适用于各类课文。

例如,笔者在改进之后的《老山界》的教学设计之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以最快的速度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带着一个问题去思考:这篇课文这么长,我们把它浓缩一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叙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2.理清行文线索

“线索”,简而言之,就是文章材料的“贯穿线”。在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对课文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的认识之后,接着应该更深一层次的感知课文,即感知课文的“线索”,这样才能为下面进行的精细的局部分析做出必要的预热。

例如,《老山界》这篇文章,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整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移来展开的。因此,笔者在改进的《老山界》教学设计之中,在了解大意之后,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他得心里有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安排,这就是“线索”。现在,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作者心中的这个“线索”是什么?(明确: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 —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线索”,就其作用来看,是充当文章总体思路展开、递进直至走向表达目的的“引线”。因此,理清线索基本上就等于理清了思路。叶圣陶甚至认为: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3.发掘作品主旨

主旨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另两个是材料和结构,其中主旨犹如人的灵魂,材料类似人的血肉,结构好比人的骨骼,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所谓文章的主旨,也叫文章的主题,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从古至今,鉴赏文学作品一直有“知人论世”这一说法,意思是我们了解了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再来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一切,犹如管中窥豹,见一叶而知秋。因此,在分析文章主旨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入手。

例如,在《老山界》中,课文通过记叙红军长征的故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笔者在改进的《老山界》教学设计之中增添这么一个环节:值此建党90 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其中有没有关于长征的,谁来介绍一下长征中的一个小故事?从你了解的长征的故事中,用几个成语形容一下你对红军的印象,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窥见红军的这种精神?在讨论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所以,分析主旨也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像许多以题目作论点的文章,或开篇就开门见山亮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的《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标题就清晰地指出了文章的主旨。

此外,把握文章主旨的途径还有许多,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也可以从文章的“文眼”和具体细腻的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等方面入手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局部分析,步步深入

经过对关键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解决了“写了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应分析局部段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写作特色,进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重点段落的分析

从小学到到高中,语文教材中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篇幅的加长,尤其是一些小说和报告文学。此类文章我们无法也无须对每一段都详加分析,只要抓住最能体现中心的段落进行重点分析,再关联其他段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归纳,连缀起来,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甚至是作者的风格。

例如,在《老山界》这篇课文中,有两处景物的描写,于这两部分景物之中,随处都显露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山路险峻——走路难,夜宿“之”字路——睡觉难,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处境难。只要学生弄清了红军的主客观环境的艰难,对于长征精神和作者的写作特色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浓笔重写,一处淡笔轻描,教学时笔者抓住浓笔重写——夜宿雷公岩石梯所见所闻。因此,笔者在改进的《老山界》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如下几个环节:第一,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段初读一遍就停止,边读边思考:这段景物描写有一个怎样的顺序?(明确: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放眼全文,文中还有哪些其他或类似的写作顺序?第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 用你们的眼睛去找找看,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三,透过这些比喻句、排比句,我们可以看到红军的哪些精神?(明确:这些比喻句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第四,综观整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见到红军的这种精神?在这些问题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不仅紧凑了课程安排,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词句的分析

抓住文中某个重点词、句就能很快掌握文章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这种方法在一些说明文及游记散文中比较常用。

例如,沈复的《幼时记趣》,抓住题目中的“趣”字,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趣事”,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幼时让作者感觉有趣的三件事情了。同时,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细致观察、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可以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大家带着一个问题去初读课文,整篇文章中随处可见幼时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可以是哪个字?文章中作者觉得有趣的事情说得明白一点具体是哪些事情,同学们试着找找看?每一件事具体说一说有趣在什么地方?全班学生围绕这么几个问题去讨论、探究、合作,问题搞懂之时,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主旨整体掌握之时。

3.人物或者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这是通过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

例如,萧乾的《枣核》,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一位旧时同窗形象的分析,就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什么再三托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及为什么在自家后花园模仿再造一个北京版的“北海”的缘故。同时,学生对像他这样蛰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三、综合归纳,回归整体

教学与认识事物一样,只有在互相联系、比较和归纳中,才能找到本质规律。把比较法引进课堂教学,在比较之中归纳,在归纳之中再达到升华,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乃把各部分的理解贯穿起来形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因此,在笔者改进的《老山界》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夜宿雷公岩石梯所见所闻的描写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即以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观察角度表达中心意思。然后在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学习的鲁迅的《社戏》,其中也有一段景物描写——关于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通过与之横向比较,就可以归纳出几种常用的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同时,还能归纳出多种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

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一个单元、一册书,甚至整套教材都有一定的联系。课文中的知识点都是前后连接,后一个知识点是在前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而来的。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每篇侧重介绍不同的几种,联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说明方法的种类。因此,在学完一篇文章后,要引导学生总结新学到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多向比较,并将之纳入已学过的知识系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扎实的、稳固的、全面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观照,是对学生终身需要和和谐发展的观照。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要求的提出,也就是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种从化整为零到化零为整的思想蜕变,努力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部分中说“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

猜你喜欢
主旨红军整体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