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兴
对于名著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应该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使学生完成规定的读书量并具备这些能力,那就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多多进行名著阅读。
虽然新课标的出台已有很多年,中考的名著阅读题目也每年都有涉猎,但是名著阅读教学却没有如预计中那样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现状大多是这样的: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名著导读》部分的“考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为了避免投机局面,现在考查名著改成了名著文段的阅读考试,师生们也是见招拆招,以应付考试的方式学习名著导读。每年的中考资料中都有对课标推荐的、各地考纲中明确规定的名著篇目的相关考点,对此,教师就按照作者、国别、主要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分类加以整理,学生只要下工生活中无意间学到的,由于方言的存在,必然使学生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就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相融合,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规范语言、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目的。
读还有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生通过读使语感在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当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相应地随之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的增强,同样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素质的提高。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去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把握文章思路、行文特点,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文章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文章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学生不断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语言的素材库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容,而且还能从中学到一些表达方法。通过对文章意蕴的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构建起写作的框架。
除了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或者自己出声读,看看能否读通顺; 或者自己对着录音机读,然后再反复地去听,从而发现问题; 或者读给他人听,别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可以敏锐地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更加客观。
听说读写,本是四位一体的,所以在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和要素都不能轻易地舍去。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着想,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千万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