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玲
“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甘其勋先生语)审视传统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学生自主潜能发挥严重受限,教师教材一元化地位一统天下,阅读教学效率与效果明显低下。冲破传统陈旧观念束缚,跳出应试樊笼,激活阅读教学,给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意识与能力,在新课程深入推进中已赫然摆在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教师要确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的主体赋予世界的理解与意义又是不同的,主体的差异决定了对世界的理解与意义的赋予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会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进而使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事物是同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可以是不同的,这其间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应该如此,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获得对事物的较全面的理解。
审视传统阅读教学,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他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并以此为基点让学生达成哪些阅读目标,于是在教案中制定出几个学习目标,逐条灌输给学生。显然,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收获的仅是教师的阅读理解与经验,学生全然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储蓄罐”。这样的阅读教学暴露出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最大弊端:教育没有“把人当作人来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的教学观,还学生阅读主人的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仅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分享者。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时,课堂才会出现我们所期待的由“讲堂”到“学堂”的转变,课堂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由快乐成长的乐园。阅读教学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学生的心灵自由性和独立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境界就一定会不期而遇。
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人品的熏染。不少的成功人士谈及自己经历的教育时无不提及过去教育中有关老师给予自己人生的引领。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以身示范、率先垂范。阅读教学中教师本人就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出自己的认识、理解与见解,以自身良好的自主阅读行为引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开展。
其一,教师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才能勤于思索,及时总结,破旧立新,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其二,教师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在教材处理上,教师不照本宣科,不照抄照搬教参上课,教学思路明确清晰,教学观点坚定鲜明,有着强烈的教材教参处理意识,课本与教参中的各种资料和观点都如同自己的囊中之物,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取舍,随意调用。其三,教师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身教垂范作用。在教学中风格鲜明,个性突出,有主见,能创新,这样的教师形象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在熏陶中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敢怀疑,敢出新的阅读自主意识。
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只不过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教师所用的方法和策略是为了激发、引导、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主动认清与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摒弃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思想,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把自己的角色确立为参与者、帮助者、指导者、分享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生交往是轻松的、平等的、愉悦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只有在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会真正有效,我们所追求的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才会形成。
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在于让学生懂得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并以此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如何实现这样的阅读教学价值追求,众多语文人见仁见智、各有高招。笔者以为这应该在“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自读:自由的读、个体的读、长期的读,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进行个体的感受、品味、领悟、发现和积累。
新课改教材阅读课教学目标、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传统阅读教学中满堂讲或满堂问的流弊的一定要彻底根除,有效实践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课堂角色作用——组织、指导、点拨;组织学生自读自思,强调个人感受与见解,提倡创新阅读与个性阅读;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点拨疑难,为学生提供教师的阅读理解与必要的阅读补充。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离开学校后的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中学生常有出乎意外的见解和创意,这样的课堂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让人啧啧称奇,语文教学的春天呼之欲出。想使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得到强化、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增强,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使课文成为不是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他者”,教师要努力在学生的生命体验、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之间架构起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学生既读进文本,又读出自己,进而深化、丰富、拓展作品的意蕴。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定论,敢于否定和突破书本,并能对语文文本做多元的解读。要让文本的思想、结构、词语、细节、标点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探索、创造的契机,让学生探寻语言的奥秘,体会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让品尝阅读“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和激动成为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家常便饭。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为培养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非多读书不可。所有语文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教材文本与阅读教学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观赏“花园”、遨游“大海”是我们教材文本与阅读教学所期待的目标,此处的“花园”和“大海”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展史。阅读之于人的精神成长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导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遨游。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读得多,应用时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借助广泛的阅读与应用去有效提升阅读的自主意识、发展阅读的自主能力,让自主阅读扮靓学生的人生道路。
多读关注的是阅读的数量,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阅读的质量,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阅读无疑是对生命的浪费。关注并提升阅读质量,本着可操作的原则,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指导学生背教材、背课外书中的丽词佳句、睿思妙语、妙文巧格等等;二是对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古诗文,要求学生足量定时背诵。通过对背诵方法的指导,名篇佳作、精美文段就会烂熟于学生的心中,加速学生自身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并可据此形成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实现增强发展学生阅读自主意识内驱力的教育目标。
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归,写能促读,读能助写,读写读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学生的阅读蕴含着促进写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可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多写的习惯,指导学生配置与运用“读写抄录本”,同时让这个本子发挥其综合效应。
其一,让学生把阅读背诵的篇名、作者简况、主要内容等记录下来,便于查阅使用,实现本子的记载功能。其二,学生在大量的读背基础上肯定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这些思想的闪光点,为日后作文积累素材,实现本子的写话功能。其三,要求学生在抄录的时候练习写字,字要求工整美观,力求赏心悦目,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信心,实现本子的练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