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李旭,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惠州。责任编校:老 猛
长期以来,一提到写作学生的眉头就会皱起来,而且学生的作文成绩也总是停滞不前,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学期初,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了解了学生畏惧作文、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笔者制定了一些新的措施实施作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平时的写作练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照葫芦画瓢当任务完成交差了事,而不是把写作当成一种抒写“我心”的快乐之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放弃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教学,把写作当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一种途径。其次使学生明白:“写”的目的除了应试,它更具社会实用性,良好的写作素养将为今后高质量的工作、生活服务。如果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为获取一个分数的层面上,那么其作文也只能流于应付,其写作积极性定会受到影响。
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裕的时代,大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与挫折,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面对亲情,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感恩之心。凡涉及亲情话题,除了写“雨中送伞”、“病中守候”外,几乎没有什么情景再可体察父母之爱了。模式太过单一,老生常谈。这种纯客观的叙述,没有真情的抒发。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亲历事情的过程,不能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从而没有真正的体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生笔下的文字也只能变得匮乏与苍白了。
首先是学校因素。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灵感的重要源泉,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无暇自我安排阅读的时间。对于有兴趣写作的同学,往往苦于作业负担太重,一天到晚,限制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导致生活内容单调。生活的单调,知识面的狭窄,精神生活的贫乏,自然限制了作文选材,遏制了材料的新颖性、多样性。
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精神交流。父母往往只知道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慰藉与关注,造成了他们身心与全面素养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全面。
最后是教师因素。承认错误需要勇气,也许老师在学生面前更难放下架子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纠正偏颇。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总习惯找学生的原因,比如题目不新颖、开头老套、选材不典型、结构不合理、语言不通顺生动、内容雷同、主题不突出、书写不规范等。难道所有问题都出在学生身上,为什么我们老师不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前提。作文教学不应以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唯美的评价一篇习作。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发现一个亮点即予以高度肯定和表扬,促进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让他们在写作中体验更多的快乐。表扬要顾及到全体学生,学生一旦受到表扬,即使圈点上一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个生动的句子,都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去追求准确生动的表达。在学生创作的文章中如果多一些教师的批注,多画上教师欣赏的段落、句子、词语,或在讲评课上作范文朗读,将每次习作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册,帮学生修改向报社推荐,这些都不失为好的评价方式。
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挣分能手”,更不是把每个同学都培养成“文学家”。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作文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健康写作心理的引导,一是要向学生讲清学习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二是在作文评价时要消除学生的心理疑虑,让写作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一种方式,使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从中发现和体验写作带来的快乐。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鼓励学生真情表达。而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差异,所以学生的文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亦应在情理之中。让学生明白作文中的真情是生活真实与艺术想象的结合。总之,写作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智力活动,面对课程改革,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升素质,为学生创设优质的练习写作的环境,以此为基础使指导更有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勤学苦练,自主挖掘写作潜能,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