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与《老王》的比较研习

2014-08-15 00:51陆春芳
语文天地 2014年13期
关键词:靴子格斯杨绛

陆春芳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诚实敬业的鞋匠格斯拉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质量的故事,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作家杨绛则通过《老王》讲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故事,同样展现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善良淳朴的人格。通过《品质》与《老王》的比较研习,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在不同体裁的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感悟作品的内涵。

一、虚构和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公司、大企业不断涌现,他们靠广告来垄断市场,这对个体手工业者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品质》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恪守职业道德、不肯随波逐流的格斯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格斯拉兄弟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更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处于城市底层的手工业者坚守自己职业品质的一个时代缩影。他是虚构的,是作家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但他也是真实的,因为他是来自于生活的。生活本来是不完整的,而作家的虚构使他得以完整,把小说的意义“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体现了出来。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注重对人和事的叙述,被誉为“走在人生边上的作家”,杨绛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身处社会下层的老王。从他的生活中摄取富有典型性的语言和细节,挖掘了他身上的美质,将老实善良、知恩图报的老王写得活灵活现。那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不少知识分子被打倒,杨绛和丈夫也身处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王却仍然尊重作者夫妻俩,对他们真情付出,展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叙事的过程中涌动着作者对善良的歌颂、对人性的拷问,在已有的真事中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品质》中的人物虽是虚构的,但是格斯拉兄弟身上的优秀品质是作家理想的寄托,是作家的心灵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向往。《老王》则是真实地把“生活就是这样的”再现了出来,是真正能感动别人的真实的力量。

二、人物异同

在小说《品质》中,格斯拉兄弟的职业是靴匠,而老王则是一位人力车夫,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好像尘芥一样生活在这尘世间,得不到人们的一丝关注。但是这两篇文章都把他们当做主人公进行深刻描绘,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在艰难的生活中,正是他们这些普通人的良知,奠定了社会的公正,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两篇在描绘人物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形神兼备地突出了人物的品质。

小说《品质》和散文《老王》都有“我”这个线索人物的出现,小说中“我”是虚构的,只是为情节发展设置的。小说的开端很平淡地叙述“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他”,通过“我”与格斯拉的交往,介绍他的基本情况,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逐渐引导着读者了解格斯拉的命运。“我”只是旁观者。而散文中的“我”就是杨绛本人,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在与老王的生活交往中,逐渐了解了老王的“苦”与“善”,身体残疾,住所简陋,生活伶仃孤苦,但是他做生意也不多收钱,最后临死前还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而我家也对他有所照顾,送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每次都给老王应得的报酬,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这是两个不幸人的灵魂在互相取暖。

在文章的结束部分,《品质》出现了“年轻人”,这个店堂里“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是饿死的”。“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是个怪人,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年轻人”在这里说出了人物的不幸。同时,作为格斯拉的竞争对手也能这样褒扬他的手艺,更突出了格斯拉的靴子品质。《老王》则说“过了十多天,我碰见了老王同院的老李”,告诉了我老王死去的消息。特意提到他是到我那里的第二天就去世了。那老王送过来的香油和鸡蛋更让我看到了老王的心愿,他是把我看成了亲人,也就更加深了我的愧疚。“年轻人”和“老李”都是作为知情人的身份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三、思想异同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多人在厄运面前会退缩躲避,甚至投降。格斯拉手艺高超,制作的靴子美观精致,应该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他最终却饿死了。“他们把一切都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起垄断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生意”。格斯拉却坚持着一贯的做人做靴子的准则,他是以生命来捍卫他的“手艺”,这是一种悲壮的意味。他不是一个靴匠,他就是为理想而献身的勇士。而作家高尔斯华绥在赞扬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借格斯拉兄弟来揭露商业诚信危机。但这却是在工业革命时代所避免不了的,这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所在。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夫妇在“文革”期间受人压迫和凌侮,但是老王却一如既往地为他们夫妻服务。老王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虽然“我们”在文革中遭受磨难,但“我们”还有工资,还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老王面对“我们”的时候,他只关注到了别人的苦难,他有他的悲悯之心。面对老王的善良,身为“幸运者”的“我们”,还能得到“不幸者”的关心与照顾,那是何等的幸运,又是让人心里多么的沉甸甸,老王在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给“我”拿了香油和鸡蛋,不肯收钱,实际就是把“我”当亲人看待了。但是“我”呢,不仅没请他坐坐喝口水,更拿钱给他,拒绝了他的一番心意。“我”无法想象当老王拿了钱直直的走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失望。“我”印象中多得数不完的鸡蛋,我的不安,我的愧怍,在我的回忆中经久长存。作者意识到人间的不平等,自己没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没有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时代、社会的反思,是作者“大爱”思想的展现。

《品质》和《老王》虽有差异之处,但是却不约而同地记录了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在平淡中透露出人性的光辉,言浅却又情深意浓,让人深思。

猜你喜欢
靴子格斯杨绛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选择
选择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小斑马买靴子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圣诞老人靴子
福格斯公园逃生记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