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娟
(包头市第九中学,内蒙古 包头014000)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这样说: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政治一般学得比较棒;反之,学生语文学得差,政治学习效果欠佳。同样道理,教师语文修养深,则极易驾驭教学;反之,教师语文知识贫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本文拟就语文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工具性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科高考更加注重了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中、高层次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求考生看漫画回答哲学问题;阅读图表,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回答问题;分析、比较政治材料,归纳总结反映的政治常识观点。这实际上是要学生具有把图表、数字及显示的关系和内容,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只有读懂漫画、图表及材料,由表及里,挖掘其“图外之旨”、“弦外之音”,寻找其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才能顺利地作答。另一方面,在试题中运用了寓言、典故、古代名言,并且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卷面上,这就要求考生正确地阅读文言文,正确地理解文言文,并能知道其出处,才不至于在作答时造成偏差。其实,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古诗、词、赋,古代寓言、典故、俗语、谚语及其他文言文,这就需要学生扫清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努力提高理解水平,能活学活用。再者,在选择题的设置上,题干与题支之间往往用一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在进行答案的取舍时,必须运用语文中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知识弄清楚与关键词或中心词相关的词语的含义。如“根本”与“基本”、“表明”与“说明”、“影响”与“决定”、“联系”与“关系”,是因果选择题的还要搞清楚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审清题干的规定性是正确作选的关键。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语言的组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问题思路的梳理都要应用语文知识。
以上论述告诉我们,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涵,教师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通常会要求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操作过程大致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再从段落或文章中直接寻找到能够反映段落或文章的主旨的题眼;或者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整理出整个段落或文章的主题。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于政治试题来说,每道题都提供一些材料,一则材料好比是一段文章。要解答政治题目,首先必须读懂材料,明确每则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回答。这与语文教学中的概括段落大意有相通之处,故也可借用此法提炼每则材料的关键词,捕捉解题的有效信息,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而准确解答题目。在审读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分清事实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的大致意思;第二,从每层事实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即从现象到本质;第三,把握每层事实材料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材料的意思。
对于语文中的一个单句而言,从结构成分上分析它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的核心的框架,和定语、状语、补语等起修饰、补充作用的辅助成分。如果是复句,也可将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句,再分别对其成分进行划分。
对于政治试题而言,要求考生对材料提供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按照题目设置的问题来进行解答。许多考生苦于材料的审读,不知从何下手,答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实真正构成材料的主干成分也就是构成句子的一些基本成分,而这又与语文学科中的句子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句子成分的划分,灵活运用于政治试题材料的审读之中,便能事半功倍,熟练地解题。在阅读政治材料时,学生只要通过句子成分分析,寻找到相关的主语,就明确了事情的主体,即找到了对象,并与课本所学知识挂钩,在脑子里迅速再现出围绕该知识的框架体系;找到谓语就知道主体进行了什么活动;找到宾语就确定了主体作用的对象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另外还要找出特定的限定词——定语、状语、补语等以及与答案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反映解答内容的词,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以及题目的要求组织文字,归纳成文即为答案。
主观性试题特别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多学生拿到题目,按照其他类型题目的解法去做,下笔千言,但得分很少。如果我们借用语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来解此类题目就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写议论文时,要先确定论点,再找出论据,这样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解答政治研究型试题时,也应该根据题目限定的范围先确定观点,然后简要说出理由,切忌长篇大论,让人看后觉得不知所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有很多相通之处,语文的一些方法适用于政治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认真地学习并加以运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和能力迁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