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香 李 日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264005)
众所周知,在文字学研究领域,“望文生义”作为沉疴痼疾,历来遭到尖锐批评。然而这种学术上的武断,仿佛普通感冒,大家都有获得的权利。顷见蔡英杰先生一篇讨论“白”字的论文(以下简称《蔡文》),[1]窃以为亦有“望文生义”之嫌。以下不揣浅陋,胪列管见,盼大方之家,有以教之。
白,《说文》云:“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再有“此亦‘自’字也”;罗振玉认同《说文》许解,并以卜辞为之佐证。《段注》认为是“米粒”;蒋骥训为“太阳之明”;商承祚认为“从日锐顶”,与蒋训实同;郭沫若认为“白”是“拇指之象形”;《蔡文》以为:许慎“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段、蒋、商“望文生义,不足从也”;唯“郭氏别具慧眼,独得字旨”。并以郭说为立论之基,首先由“大拇指”推出“白”之“大”义,继而分析“白”的同源字,如伯、百、魄、柏、舶、皤。《蔡文》指出段、蒋、商“望文生义,不足从也”,自为高见,似无疑义。“白”为“大”义,亦不错。惟由“拇指”推出“白”之“大”义,即其得出“白”之“大”义的过程,实在不算高明,属于过程全错而结果巧合一类。个中情形,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郭说和许说的可靠性。
《蔡文》只引用了郭氏的结论:白“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郭氏此说,甚不可靠,理由有四:首先,此说的出处,即郭氏的《金文丛考》里,没有相关的例证,笔者至今也还没有发现历代典籍中有“白”为“拇指”的成例或信息。其次,《蔡文》依此发挥想象,也没有实证。再次,“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的说法也不成立,“假借”系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况且,“假借”“因据之不能产生新字,故学者多称之为‘用字之法’而不承认其为‘造字之法’”。[2]“拇指之象形”说,立论的基础仅有“白”字的甲骨文中的形象,有想当然的成分,手有五指,构造类同,何独使最短、最偏之“拇指”为“白”,而余皆无缘?最后,郭氏“白”字“拇指”和“假借”白色两解既没有任何实证,也没有任何能够正确解决汉语问题的助益,实际上“白”的语言功能,远不止两项,因此不足为训。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对于某古文字的解构和训诂结论,如果事前没有任何实证,事后又不能提供任何实际效验,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结论是无效甚至错误的。虽然汉字在声化、简化和讹变的演变过程中,有关本义的信息不断损失,但只要该字及其同源者没有消失和变废,其中的原始信息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捕捉到的,《说文》对于“白”的结论正是如此。
《说文》对于白的分析可以归为三层意思:
1.白,“西方色也”
我国古代曾经盛行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方位,其中白虎,即代表西方,五行属金,于卦为兑,于人属肺,金白色。可见此意存在。
2.白,指“阴用事,物色白”
首先指“白”属阴,例如汉语里,“白虎精”为女子(阴性)恶称,形容妖冶、淫荡,给人带来灾祸,现代骂女子为“老虎”、“祸水”即源于此。再如“白费工夫”、“白忙活一场”、“白欢喜”,此“白”可释为“空”,《说文》云:“空,窍也,从穴”,“空白”联为一词,其本义不待指而自明。篆刻艺术中,白文亦称阴文,也可为证。其次指“白”为物,即生殖器分泌物,其色白(“白色”义由此发源),是为常识,妇科有白带、滴白之谓,可见不虚。另徐锴曰:“物入阴色剥为白”,亦指此物。在古文字中,从“白”之字,多含此意。如“智”,从矢从口从白,《段注》云:“知智同义,故智作知”,“知”从矢从口,《墨子经上篇》和《庄子庚桑楚篇》均有“知,接也”。《诗》“乐子之无知”郑笺:“知,匹也。”章士钊谓:“矢者,男子之符,口者,女子之象,以矢入口,象形而兼会意,其于交会对偶之理,允称贴切,加以白义,益见章明。”白“入合二,曰入阴,参之口矢之象,意趣于焉相生”。[3]再如,坦白、告白、表白、明白、开场白、对白诸词,其中之“白”,皆最初被用作名词,“白”既为至隐至私之物,尚能言传,可见交谈者推诚相待,值得彼此信赖。
3.白,“此亦‘自’字也”
此解与本论题无关,不需详细。《解字》“自”下云:“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惟徐锴在解释“智”字之时,误以“智”字之从口,乃与口出气有关,而把“智”字改隶“自省之白部”,历来诸家病《说文》一书,经徐锴之手,变得淆乱失度,即指此类。
以上《说文》对于“白”的分析和笔者的辅证,是郭氏之说万难解释清楚的。
《蔡文》的主旨是由“拇指之象形”推出“白”之“大”义,并分析得出伯、百、魄、柏、舶、皤俱含有“大”的意义,因而与“白”为同源词,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白”固有“大”义,但应以原出于《说文》许解为妥,即“白”之“大”义系原出于其所指之女性、阴性义,而非郭氏“拇指”说。结合中国历史的常识,我们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历史上曾有数万年时间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其时间断限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此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占主导地位。原始的精神文化有所发展,开始出现数字概念、计数活动和结绳记事,原始的绘画、雕塑艺术和刻画符号、书契记数也于焉产生,并逐步发展为简单的文字。氏族内世系按母系计算,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到其繁荣期,妇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婚姻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为“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出现了姓的概念。现有的一些古姓如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等都从女旁,表现出对母系的崇拜。氏族公社以年长的妇女为首领,担负着管理之职,受到人们的特殊尊敬。女性地位高、贡献大,“白”指女性,因此“白”产生“大”义,以“白”(或伯)尊称氏族中地位高或姊妹中排行居长的女性,合乎历史逻辑。这个“大”义,可以反证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地位“伟大”、“尊崇”的历史事实。
其后出现父系氏族公社,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此时男子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婚姻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妻子从夫居住,世系和财产继承按父系计算。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高、贡献大,因此“白”的“大”义仍被沿用,只是转而用来突出男性,以“白”尊称氏族中地位高(王伯之伯)或兄弟中老大(伯仲之伯)。“白”、“伯”在由表示女性尊大到表示男性尊大的发展过程中,性别的差异开始消失,仅存“大”义。词典中认为“伯”专指男性的解释并不完整,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实际上“伯”依旧可以指称女性,这样的材料,在典籍中找寻非易,笔者仅见一例,即《说文诂林》里有一“女白”字,从女从白,用以称呼女性尊长。但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到丰富的例证,尤其是南方方言,因为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和古义,更具有可靠性。我们选择湖南省南部、北部、中部各一地:北部益阳、中部双峰、南部东安。益阳方言中称伯父为“男伯伯”,称伯母为“女伯伯”;[4]东安与益阳完全相同;[5]双峰称伯父、伯母均为“伯伯”,如果伯父、伯母同时在某种场合出现,为示区别,则称伯父为“大伯伯”,称伯母为“细伯伯”,[6]由此可见,“伯”之性别差异早已消失,只是父系氏族公社以后,中国一直处于男子居统治地位的社会状态,因此造成了“伯”特指男性的功能印象。
虽然,“白”、“伯”在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性别的差异消失,仅存“大”义,但在汉字生成和发展的初期,在大多数从白之字中,仍然包含“白”指女性、阴性的最初信息。下面,我们仍以《蔡文》列举的魄、柏、舶为对象,进行分析证明。
《孝经》:“魄,白也。”“魄”此处为名词,应无疑义。若按照郭氏之“拇指”说解释,则变成:“魄,拇指之象形也”或“魄,大也”,甚不可取。《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为魂。”魄为生成天地万物之气,《孝经》以魄为白,即“人生始化曰白”,“白”指女、阴,此意昭然。
《蔡文》:“柏,柏树。性耐寒,木质坚硬,纹理致密,生长期长……乃多寿之木。”其中耐寒、致密属于阴象,多寿正是女性特点,资料表明:女性平均寿命要长于男性三至七岁。《蔡文》列举了《诗经》中“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乘”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例子,用以说明“柏”含“大”义,“白”之“大”义,了无疑义,唯“松”与“柏”联用,颇有意趣。《说文》:“松,从木公声”,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厶,姦衺也”。“衺,从交”,可见此处“公”指雄性(公母之公)。“松柏”联为一词,则可断定“松”、“柏”二物,或相同或相对,“白”指“雄性”,史无前例,故只应与“公”相对,即“柏”为雌性(公母之母),中国固有祖墓周围遍植松柏的习俗,寓意纪念双亲,以松寓父,以柏代母,可见“柏”确指女性无疑。另,《蔡文》:“舶,大船。……载六七百人”,此处“大”表示能容,也来源于女性特点,法语里船舶为阴性词,亦可佐证。
综上所述,“白”字源流仍应以《说文》为佳。同大多数学者一样,《蔡文》作者也称《说文》“是一部信而有征的好书”,但由于许慎所处的汉代,正是礼教的生成期,他对于儒家经典的训释,还是有所讳饰的。其阴阳五行化的解释虽不尽科学,但他至少关注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分男女。因此我们对于《说文》不可郑重其事奉为经典,也不可嘿尔一息弃如敝履。只要我们不中不远,文字初期之本相以及其后之流衍,虽然远遁深藏,也还可察。
[1]蔡英杰.白、伯、百、魄、柏、舶、皤同源说略[J].古汉语研究,2003(1).
[2]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3]章士钊.五常解,《章士钊全集》第七卷[M].文汇出版社,2000.
[4]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鲍厚星.东安方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此为湖南商学院王佩良博士提供,王是湖南双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