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莉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554300)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有新词语出现,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就近年来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eoff和Johnson(1980)在其合著的、将隐喻研究真正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标志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开篇中就强调指出了隐喻的认知作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知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认知的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它们的并置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
因此隐喻便涉及两类不同事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两个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比较和映合。从相似性在隐喻认知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相似性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相似性隐喻指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人们不自觉,或较容易就可发现其间的相似性,也就是一种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similarity-based metaphors)。按照其依据的相似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相似性隐喻:语音相似性隐喻和形态相似性隐喻。
Fonagy(199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出了“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的发音方式与其表示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他说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指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的问题。李弘教授在《语音隐喻初探》一文中,主张根据Lake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解释语音隐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承担着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即是说语言属于人类的交际符号域,与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属于两个不同的域。这也是一种“to say one domain in termsof another”,从这一角度来说,Fonagy论述的语音相似性可以理解为“语音隐喻”。本文坚持李弘教授的观点,主张按照Lake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定义从语音层面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如“杯具”和“悲剧”这两个词原本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语音上的一致使这两个毫无联系的事物在概念上具有了相互关联,因此,“杯具”的“悲剧”义便通过网民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产生了。“杯具”不再是指“盛水的器具”,而是与“悲剧”同义形成的谐音双关。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用“杯具”代替“悲剧”,更有甚者网民还根据“杯具”衍生出了“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等,发展出了庞大的“杯具”家族。
王寅在《认知语言学》里介绍了Fonagy的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仿拟主要指模仿现有的短语、句子或篇章,改动其中部分词语或语序,以创造特殊效果,这种辞格也可通过语音手段来实现,通过套用或改动现有表达中的语音造出新的词语,这就叫做语音仿拟。如:“人生就是淘宝,你买洗具他绝对会给你邮个杯具,用的还是TMD快递。”在这个例子中,巧妙地仿拟了“喜剧”、“杯具”的发音造出笑话,用谐音“洗具”、“杯具”作喻体,跨域说本体“喜剧”、“悲剧”。其中本体和喻体两者在意义或其他特征上不存在相似性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纯粹是基于“谐音”之上的,以谐音的方式改动词语中的某一个字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某种新意,取得某种特殊的语用效果。类似“悲剧”之于“杯具”的还有“脖主”、“脖友”、“围脖”和“围脖族”这些伴随微博的产生而在网友之间疯狂流行起来,其产生的机制也和杯具一样,是基于语音上的相似。
再如“司马他”,不知道缘由的还以为是一个名词,而该词却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人精明、睿智,多用于职场上。原来该词是英语单词“smart”的音译词,“smart”作为一个形容词时有机灵的、精明的含义,因此音译过来的“司马他”便充当了“smart”。由“司马他”还衍生出“司马他法则”和“司马他一族”。类似“司马他”的还有“庐舍族”、“反庐舍联盟”、“萝卜白菜法则”和“麻豆族”等由英语音译过来产生的新词语。
由语音相似性产生的新词语由于其直接性和诙谐幽默性,成为新词语产生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方式。
与语音相似性隐喻的直接性、明了性相比,有的新词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出一个场景或者状态,通过生动的性质、状态表达新词的含义。在喻体对本体的映射和两者的互动过程中,主体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出的场景或者状态引出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性特征,并对相似性特征进行一系列推理和分析,由表及里、去异存同,一旦在两者之间建立适合当下情景的相似关系便会产生映合效果,也就能获得这一隐喻意义。
如草食族、躲猫猫、蜗居族等。草食动物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草食动物相对于肉食动物,在地位上永远都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肉食动物的进攻,草食动物只有采取被动的逃避行为,永远都没有主动地位。当草食动物的这种特点被赋予在婚恋领域,处于爱情中的双方,相比较会有主动的一方和被动的一方,因此,草食族对待爱情就像草食动物对待肉食动物的进攻一样,是被动的态度,温和,缺乏激情。由此便衍生了“草食男”和“草食女”这两大草食族。通过对待事情的态度:温和、缺乏激情这一相似性,把生物学中的草食族这一概念成功引入到人们的婚恋生活中,并衍生了大量与“草食族”有关的新词,同时也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特别是单身男女对婚恋的重视与渴望。又如“躲猫猫”,原是指捉迷藏,自从2009年2月,云南晋宁事件发生后,成了泛指隐藏真相的代称,带有戏谑和反讽的意味。“躲猫猫”这个词在网络的成功引用在于成功地建立了儿时玩捉迷藏游戏和掩盖真相、逃避责任两者之间的联系。“躲”与“被躲”的双方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离不开在“事实真相”与“责任义务”两个方面的追究与问责,都没有偏离“躲猫猫”一词“躲”的意义核心,即:它们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躲”的[+故意]+[使他人看不见]的义素特征。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人们或是强调其中之一,或是二者皆用,但不论如何,都没有脱离“躲猫猫”在应对重大社会事件过程中由“躲”蕴含的最核心的意义——“不直面真相”与“逃避责任”。2009年电视剧《蜗居》热播以后,“蜗居族”迅速成为公众口头禅。无数城市人一房难求的感同身受是该词成为网络热词的重要原因。“蜗居”像蜗牛一样居住在窄小的住所里。蜗牛本来就是一种弱小的软体动物,每天都窝在自己小小的壳里或者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挪动,当蜗牛的这种特性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沉重的房贷压力及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无数城市人就像蜗牛一样蜗居在自己狭小的房子里同时承担着高额的房贷。与之相关的词语包括“蚁族”,指那些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学生。
再如新词语“囧”和“槑”。“囧”的本义是光明,然而当在公众眼前以新词语身份出现时,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无奈、尴尬的情感。“槑”,原为“梅”的异体字,因其字形由两个“呆”字组成,现指很呆、呆极了。现在这两个字的流行都与它们的本义无关,而是取其形,当这两个古体字一旦进入网络时代,网民丰富的想象力把“囧”字诠释为一个耷拉着眉毛、张大嘴巴的人物,正与人表达无奈的表情相符,于是“囧”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一种无奈、尴尬的情感。
在新词语的产生中,由形态相似性隐喻产生的新词语是新词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形态相似性隐喻将形态特征较为明显地置于本体与喻体之间,形成隐喻表达的基础。
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深入,新的物质被发现、新的概念产生、新的范畴成员出现都需要更多的词语表达。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违反常规就会导致误解、歧解甚至不解。语言的使用是个人的行为,含有个人的因素,必定是有创新的成分,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可以说是在常规中创新。违反常规、产生变异,就是一种创新。区别于主体较容易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的相似性隐喻,创造性隐喻主要指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将本体和喻体并置使用后,就在两者之间创建出一种新联系,从而使得主体可从一个新角度认识事物。
新词中的超常搭配组合现象便是创新型的隐喻。在隐喻发生的最初阶段,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在人们心理上尚未形成定势关联,它们组合时搭配上的冲突必然扰乱原有的语义网络。并且“在隐喻的过程中,搭配对词汇的语义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搭配的作用,词语的意义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变成隐喻义。隐喻义与字面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字面意义并不意味着原有意义上的‘固有义’,而仅仅是‘目前的,通常的意义’”。隐喻中互动的两个领域的概念通过某种手段并置,构成语义上的冲突。
例如,“女汉子”、“奶爸”和“萌汉纸”这三个词语,“女”与“汉子”是毫无关联的,它们的搭配组合违背惯常的语用原则,这种对正常语用规则的违反叫作“偏离”,由于目的域的限制,“女(子)”的部分特征被提取,映射到“汉子”身上,“女汉子”这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出了一种身在当今社会新的女性群体,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形容女性可能言行粗鲁,个性豪爽,独立,有男子气概等大众认为女性不应拥有的特质。再如“被XX”词语群,“就业、增长、学习、捐款、代表、卖淫、吸毒、嫖娼、自愿、辞职、开心、自杀、失踪”是自主动词,且大多为不及物动词,表示人们主动地、自行地采取的行动或者达到的状态,是没有被动语态的,前面加上“被”字是一种语法错误。然而,正是这种语法错误,当其运用到特定的语境中,却揭示了一种社会中的荒谬现象:一个人并没有就业,而被认定为就业;工资并没有增长,却被宣布为增长,不是出于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而是被动的。“被XX”词语群表达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的意义,而是传递出弱势群体对权势强加给他们的种种表示的无奈与反抗。又如“~门”词语群,“安置、购房、配方、监视、遗产、检测、添加”等与“门”本是毫无联系的,但是自从美国“水门事件”发生后,“门”逐渐偏离了其本义,而成了丑闻、反面消息的代表,“安置、购房、配方、监视”等一系列词含义映射到“门”上,而“门”代表的反面消息的含义再与这些词语含义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含义。
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是在两个语义网络之间寻找相似点,进行语义移植,在字面意义出现冲突而无法成立时,通过话题、语境和词语指称对象的判断,消除偏离,从而识别隐喻。人们用自己的想象促成了两个语义域有方向、部分的互动和融合,偏离消除以后,词汇的意义也在两个语义域的互动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创造性隐喻新词由于其新颖性、不合常规性,能勾起人们的兴趣,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方式。
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新词语有助于探究新词语产生的过程。隐喻在新词语的产生中有多种表现形式,相似性隐喻和创新性隐喻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方式,大胆预测,在以后的新词语产生中,隐喻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Postman,Neil.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ing Business[M]USA:Penguin.1985.
[2]Lake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80.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粟臻.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探析[J].大同大学学报,2011(1).
[6]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7]郝铭鉴.2009咬文嚼字绿皮书[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8]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石燕燕.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新增名词考察[D].黑龙江大学,2010.
[11]何苗.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看近年来的汉语新词语与语言和谐[J].文教资料,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