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菊
(秦安县兴国第五小学,甘肃 天水74169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多年,并在不断探索完善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学习新课标和多年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认为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惟一的依据和资源,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必须按照学情对教材有重新认识和实质意义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特色是指学科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能力的显示和学生学习状态的表现等方面显现出来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简洁、生动,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普通话标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规范,字体美观,纲目清楚,设计合理,并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恰到好处地运用某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得与正确的运用。
新课标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坚持学习,掌握比较前沿的现代教育理论,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个人的教学方向。同时,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教学的直观印象,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大信息量,努力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增大刺激强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这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更应创设氛围情境,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思维过程的展示,给学生创造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由权威转向合作,教学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为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学习者、探讨者。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最终营造出一种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初中教材中描写老师形象的课文有《最后一课》、《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的时候,有位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课文,然后在课上引导学生将几个老师形象进行比较,并分小组讨论课文是如何表现老师这一形象的,结合时代对这些老师进行评价,课后还安排学生采访老师。这样教师的角色就从一个教授者转变成了引导者、服务者,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了学生。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统一。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多联系实践,要注意教导学生善于积累,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环境,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月”的别称与故事,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为什么词人说“高处不胜寒”,还让学生课后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日记。不少同学能引用古诗文,运用修辞,写得较有文采。其中有同学写到中国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在不久的将来五星红旗定会插在太空,想象力丰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教学活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知行结合,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能够反映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课程教学的流畅程度越好,说明课堂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越接近,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越强,体现了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艺术以及教学的调控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目标之一。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师的单一传授已不是惟一,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使其亲历科学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也积累各种学习策略。
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体现在其学习的参与状态、参与方式以及参与品质上。也可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的。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参与状态、方式及品质由参与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来体现。当教师的问题设置注意到了学生的层次性时,好、中、差学生都会参与其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训练面广,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法,习惯良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投入,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能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学生们能善于思考,勇于质疑、释疑,发表不同见解,不唯师、书,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规律,能举一反三,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必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只有灵活、丰富、富有生活化的设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切忌教师走入为追求课堂的表面气氛,滥设问而引起学生肤浅思维的误区。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达到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变化等。如一位教师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情节设计的巧妙及整体性时,让学生大胆创新对原有情节进行适当的增补、删除、调换和创编,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最后,学生们在相互的驳斥声中不得不叹服《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构思的精巧,不得不感叹名著的无穷魅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调动,同时也激发了其热爱名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我们好好探索。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