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事物总是含着悲的——由《我心归去》看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悲

2014-08-15 00:50刘海涛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悲情词人美景

○刘海涛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山东 东营 257091)

所谓美的事物总是含有悲的,鲁迅先生早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就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美好的事物,如何传递出悲情呢?

生活中我们喜欢生机盎然的春天,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还常常引用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鼓励自己。对春天的热爱更大程度上来自对万紫千红的花朵的喜爱,因为它们是美的,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客观上看,花朵有其成长规律,当春天要逝去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晚春时节,花朵会凋零,而人们必然就悲叹起来,这种情感就是诗歌里表现最充分的伤春情结,以《红楼梦》里黛玉葬花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最为经典。由伤花,不自觉地会悲叹自己,从伤花到伤人伤己。

笔者以为,从主观角度看,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私心与占有欲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美好的事物出现后,人人都很喜爱,拥有后就会非常高兴,而没有得到的人,就会首先生出悲的感情。对那些得到的人来说,首先是很高兴的,但不久就会乐极生悲,因为一阵欢乐过后,必定会观照到自身,一想到自己短暂的生命、易逝的时间,难以永远拥有这个美好的事物,就会不自觉地悲伤,而美好事物的永恒存在更加剧了这种情感,所以美中含着悲。为了想长久拥有,就想到千方百计延长自己的寿命,比如历代皇帝求仙访道,或者变着法在这个美好事物上留下自己永恒的印记,抑或带着它随自己安葬,比如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上的题跋,以及真迹本身的不知所终。如果美的事物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遭到别人觊觎时,很可能惹来纷争,进而引来杀身之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时候连身家性命都没有了,岂不悲哉!

从客体的角度来看,作为美好的客观事物,它的永恒存在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于自身短暂生命的悲叹,当美好的事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间遭到了损坏,对拥有它的人来说,不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么?

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一文中,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从来就是悲的”。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可以想见,一个漂泊海外的游子,音信不通,言语不通地在海外生活,对家乡的思念愈加浓烈,一旦回到家乡,虽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人倍感亲切,非常美丽,但眼见家乡的贫穷落后,这个存留了我们血、泪、汗水的地方,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悲呢?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我们对于故乡深深的期许,希望故乡能繁荣兴旺。虽然是悲,但这是一种滴血的失望,血沃之地将会真正长出金麦穗与赶车谣。家乡总要有富裕的那一天的。

豪放派词人苏轼在他的《前赤壁赋》里也传达了类似的情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苏轼表达自身情感“悲”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作者为下一段转乐的一个铺垫。探究一下作者悲的原因,也正契合了一个永恒的母题“千古同悲”。当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时却愀然而悲。面对美景、乐事,岂不快哉!可是赤壁乃是当年古战场,“固一世之雄也”的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多么的志得意满,全天下唯吾独尊,是一件极大的乐事。这种人生的极致可是就简单的“而今安在哉”这几个字就让这种乐情急转直下。一切都灰飞烟灭了,设想一代枭雄曹操也应体会到了一种叫做“孤独”的意味。

联想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视察途中到一个火车站下车休息,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都被疏散了,偌大的车站等斯大林下火车到来时,早已空荡荡的。只有挺立如笔杆的警卫站岗放哨,孤零零的斯大林想必体会到了这种伟大的孤独。虽然身处权力顶峰,万人景仰,一言九鼎,也是相当美的,人生到了这种境界,夫复何求?但无人敢亲近,无人敢于说真话、贴心话的现实窘境,也让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连最普通的人的亲情、温情都体会不到,岂不悲哉!想到自己短暂的生命和对手中权力永恒的迷恋,这一难以解决的矛盾也会让他黯然神伤的。

面对美丽的赤壁景色,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美感,都想永远地享受美景,让这一刻永驻,可是天地沧海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无穷无尽,渺小的人类个体又怎能与宇宙永恒相提并论?绵延不绝的长江水,自从被纳入孔夫子的法眼,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每每提及时间,总要想起流逝不断的长江水。那种巨大的悲情,总在心底升起,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想得到永恒,却知道是不可以的,这种得不到的失落与生命的短促都促生了内心的悲情。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渗透了同样的情感。本是群贤毕至、茂林修竹之景,流觞曲水之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由乐转悲,本是美事,却有深深的悲情。这种悲,既是欣于所遇,快然自足却不知时间已逝,韶光不再。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也让处在那个时代的王羲之处在一种深深的忧虑之中,难以排解,多么的悲啊!

在唐诗宋词中,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词)人也把这种悲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发出的深沉的感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开启了这种深沉的叹息。如此深广的悲叹,深深地震撼了后来者。传递千年而不绝,而后人只有沿袭,却无人能超越!

此后,唐诗中的登高诗也蕴含着如此意蕴。登临诗是对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总称。人们通过登高远望,面对雄浑阔大的美景、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浩渺无穷的宇宙苍穹,首先心生欢喜,非常的高兴,但随后涌上心头的却是人生的短暂、渺小,韶光易逝、世事沧桑等诸多情感,悲由心生。

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晚唐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里化用的一句“牛山何必独沾衣”就来自《韩诗外传》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看到了美丽的齐国,非常高兴,但随后想到了自己的逝去,“俯而泣下沾襟”。《晋书·羊祜传》中,羊祜登临岘山,喟然感叹,那么多的贤者胜士也登临此山,但都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人望其碑者莫不流泪。因而就有了“读罢泪沾襟”的诗句。这些情感无一例外都是向世人传递着一种萦绕心头的情愫,难以排解,无法超越,那就是宇宙的浩渺无穷与个体生命的转瞬即逝之间的矛盾,欣赏美景时的高兴与畅快,与随之而来深深的矛盾之情激起了深埋心底的悲。美的事物总是含着悲,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宋词,虽然没有很多的登山内容,却有很多的登小楼的内容,登楼远眺,产生的情愫与登高山产生的感情是一样的。因受表现内容的影响,纵观整个宋词,表达悲伤的,或者以一个愁字,贯穿始终。从富艳精工的花间词派,到上层文人晏殊、欧阳修,从下层文人柳永,民间才女李清照到苏门四学士、周邦彦、贺铸等词人,都有抒发儿女之情之作,多写闲愁;也有李煜、岳飞、陆游、姜夔等词人书写的对国家的担忧。这些词人眼前所见之美景都蕴含着深深的悲愁。

总之,悲这种情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虽然悲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传递出来的悲情那么让人难以自拔,难以超脱,它被人们拿来反复抒写,甚至有了千古同悲,后人赏读前人之悲,想到自己的境况,往往更加悲痛。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5(15).

[2]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五、唐诗宋词选读。

猜你喜欢
悲情词人美景
筼筜美景
词人的职业
独特美景
悲情英雄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林逋梅妻鹤子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