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人称代词“你”的词义虚化浅析

2014-08-15 00:50李燕凌康爱彬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称中央电视台例句

○李燕凌康爱彬

(1.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6)

词义虚化属于语法化的范畴,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除引申、相因生义外,虚化是词义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词的意义“虚化”指的是词汇意义逐渐丧失,最后仅表示语法关系的过程。本文试图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的人称代词“你”为例,从词义虚化的角度对它的一些特殊的使用现象做初步的探讨。

一、“你”的虚指用法

“你”的义项在词典当中大致有三个:1.称对方一个人。2.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相当于“你们”。例如“你校”。3.不定指的称代对象。

前两个意义都是“你”的实指用法,一般指称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第三个意义则是不定指的用法,相比而言,第三个意义比前两个意义更加虚化。

不定指的意义还包括两类:一类是任指,可以指每一个人。例如:这孩子的模样让你不得不喜欢。一类是虚指,常与“我”或者“他”配合使用,表示大家共同参与或者彼此交流。例如: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一类虚指意义,较上述三种用法更为虚化。在这类用法中,“你”指称的似乎不是人际关系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而是某个不具实体的对象。例如:秋到任他林叶落,春来从你树开花。这类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认为这个“你”和它前面的动词结合得比较紧密,是“高度熟语性的”,常跟“任、凭、随、饶”等字结合。

二、口语中“你”意义的进一步虚化

除了以上提到的“你”的实指、泛指和虚指用法,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口语中出现了“你”的如下用法:

1.地位还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汉族的人他封的爵位是没有超过伯爵的,你比如说《红楼梦》里边写宁国公、荣国公那是小说,而且它是模糊了朝代的界限。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2.我觉得它这个除了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点,它的性格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问题,你比方说刚才我一个朋友到北京来,我就请他喝豆汁。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3.定居呢,一般是聚集在一起,跟汉族哇,也有的时候在里头杂居的,你拿牛街来说吧,他属于回族的一个聚居的地方儿。 (北京话口语)

“你”在上面三个例子中,不指称任何对象,没有实在的意义,这一用法在很多词典中都没有列出。认为“你”在上述例句中没有实在意义,是因为说话人是在举例说明,也就是说举例的施事者是说话者本人,而非听话人。因此用“我”似乎更符合常理。“你”在话语中如果实指听话人便与常理相悖。并且“你”的存在与否不影响句义的表达,因此我们认为“你”在上述例句中指称的意义虚化,词汇意义消失。

类似“你比如说”的用例,在现实口语中是大量出现的。为考察这类“你”的用法,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提取了语料,并从中央电视台《对话》、《实话实说》等访谈节目的转写文字材料当中搜集了部分语料。从语料来看,这类“你”后面出现的成分有“比如说”、“比如”、“像”、“比方说”、“比方”、“拿……来说”、“例说”等。根据董秀芳在《“X”说的词汇化》(2003)一文中所说,现代汉语中的“X说”结构中,包括“比如说”和“比方说”等在内的很多结构中“说”已虚化,不再表示言说的意义。因此我们考察时首先将“比如说”和“比如”归为一类,再将“比方说”和“比方”归为一类。就出现频率而言,“你比如/你比如说”相对较高,其次是“你像”,“你比方说/你比方”的出现频率相对低一些,“你拿……来说”出现次数最少。就语体而言,这类用例大多出现在口语语体当中,书面语体里很少使用。

张伯江、方梅在《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中还提到这类较特殊的“你”只能用来引出一个“实指性名词成分”。但是我们在语料中看到,很多的“你”也可以引出动词性成分,我们以“你比如说”为例来说明:

4.潘允康:但是我想所有人在内,他都不会感觉到就是立这么一个法以后,然后所有的就管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比如说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道路,实行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辆分道、分离,这都是办法;另外宣传教育。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5.有人很长寿,他不一定健康,你比如说活到100岁,但是他是个植物人,还得有几个人来伺候他,你说这个活得难受不难受。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你”不仅可以引出动词成分,而且还可以引出介词结构,比如下面的句子:

6.有些文书记载非常清楚,你比如说在西晋的时候,在新疆发现的文书,和敦煌发现的文书就是粟特商……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7贤妻良母嘛,相夫教子嘛,然后她才有价值,甚至就是说,你比如说在一个传统乡村的家庭里头,一个女人如果她不生男孩的话,她都进不了族谱……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从上面的几个例句我们也可以看出,“你比如说”和“比如说”能引导的成分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能够引出什么成分和“你”是否出现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而是取决于“比如”、“比方”、“像”、“拿”等表示举例说明的动词、介词本身。

在语言实际中,一个词意义的虚化和它使用的频率有一定联系。一般来说,使用频率高的词容易虚化,使用频率低的词不容易虚化。在口语中我们发现,人称代词“你”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常常出现“我”、“我们”和“你”、“他”这三类人称代词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下面几个句子:

8.有我,嗯,还有我们那老伴儿,有俩孩子,就指着我一人生活呀,你不干不行啊,嗯,我那会儿还当,当过乐队,乐队,人结婚的啊死人的,花钱雇我们去吹。 (北京话口语)

9.听说合着我待的这么些家儿啊,哎您要好了啊,各方面都好,他就用你,今儿个有你有点儿其他的什么了,这就解雇了,不顾全你家里什么没辙儿呀。 (北京话口语)

10.你像我们这个搞水电部门的啊,嗯那,他哪儿都去。

(北京话口语)

在第8个例句当中,说话人在谈论自身的情况,前一部分使用的人称代词是“我们”和“我”,但后一部分“你不干不行啊”虽然仍是在讨论自己的情况,却使用了代词“你”。

第9个例句的情况与第8句相同,也是讨论自身的情况,先使用了代词“我”,但后一部分“各方面都好,他就用你”当中,人称转换成为“你”,这里“你”既可以理解成为“我”,也可以理解成为任指出现这种情况的每一个人。

第10个例句中,“你”出现在“你像”结构中,是举例说明结构中“你”的虚化现象,不指称。随后使用的“我们”,说明谈论的对象是自己一方。接着使用了代词“他”,可理解为任指处在水电部门的每一个人,也可理解成为虚指。

由上面三个例句可以看出,口语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同时其转换也是比较频繁的。说话人在谈论自己时,可以随时将谈论的主体转换为指称听话人的“你”,却不影响听话人对于话语含义的理解。“你”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逐渐虚化成为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

三、“你”虚化现象的认知解释

“你”虽然在“你比如说”这类结构中不具实在意义,但其出现在说话人举例说明的语境中似有一定的原因。下面我们试着从认知的角度对“你比如说”中“你”的虚化现象进行解释

从语用成分上来讲,“你比如说”这类结构属于插入语插入语也称为“插说”,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跟句中各个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也不表示语气。就是说,插入语是否存在于句中并不会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但是插入语在语篇当中具有连接功能。在交际过程当中,句子不能孤立存在,除内部语义的逻辑关联之外,还需要借助形式手段体现句子之间的连贯。插入语和连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存在一致性,都是将词句连接为篇章的手段。

刘月华(2001)根据插入语的表意作用,将插入语分为七类。“你比如说”属于“表示举例补充说明”这一类别。也有文章将“你比如说”类的插入语归入单纯插入语的解释型插入语。

插入语的语用作用比较明显。在一个面对面的交际事件当中,说话人拥有发言权并且能够控制话轮时,他就成为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指示中心是“我”指代的角色,听话人则成为“你”指代的角色。“你比如说”类的插入语无论存在于对话当中,还是存在于演讲或授课的话语当中,一般都是说话人在已经对情况进行初步说明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指示中心在“你比如说”出现前后没有变化。此时虽然是指示中心举出事例,但是指示中心希望听话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使双方的视角重合,实现角色转换,因此在本不需要出现“你”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了“你”。

利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我们也可以对“你比如说”的语言现象进行初步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说话人对听话人认知语境能够起到制约的作用。言语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指说话人在话语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推理”指听话人利用说话人给出的信息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因此说话人为了让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代价,一般总是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并且会尽量采用自己认为较为合理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你比如说”就是一类说话人通过“明示”引导听话人话语理解方向的一个言语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话语联系语,它包含了一些如何解释话语命题的信息,并能对听话人的理解造成引导。通过言语形式中代词“你”的引导,说话人拉近说听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注意话语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促进听话人对自己话语的注意和思考,从而起到减少对方理解的负担,增加对方理解机会的作用。

“同时,你比如说”常是一个在句首的成分,也是句子中信息提供的起点。“你”出现在句首,可以对听话人的理解提供背景信息,从而对说话人的推理起到指示作用,即说话人在举例的同时希望听话人能够在心理上进入说话人的预设语境,以便听话人在头脑中将说话人提供的新信息和已知的旧信息结合起来,寻找到关联话语和认知语境的信息。这样“你”的出现就使得“比如说”这类表示举例说明的插入语更容易被听话人接受和理解,达到降低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的目的。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

[2]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

[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3).

猜你喜欢
人称中央电视台例句
拼图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好词好句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好词好句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联佳作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