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存在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原因

2014-08-15 00:50崔娟娟赵丛丛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变体网民语言

○崔娟娟 赵丛丛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基础部,山东 烟台 264001)

“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流行于网络世界,并被网民们广为接受”。[1]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语言使用,所以很多学者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它的魅力根源。郑远汉指出网络语言的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鼠标、硬件、虚拟空间、主页、网民、帖子”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例如使用汉语拼音的谐音、英文字母的缩略、数字、符号等组成的语言。[2]本文集中探讨第二种性质。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的特性之一是其社会属性,人们运用的语言都是语言变体的表现形式,因此语言变体成了社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赫德森(Richard 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意指是由于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3]从语言变体的这一定义来分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被具有基本相同特征的网民们广泛使用,即,他们使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使用的语言也具有普遍的、明显不同于传统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特征,如简洁明快,调侃诙谐,灵活生动,充分体现了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追求时尚、挑战传统、彰显个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构词法、句法三个方面。第一,语音上的表现形式,如使用“==”(两个等号)表示“等一等”;“嘎嘎”表示干脆的或者调皮的笑声;用数字谐音“246437”代表“爱是如此神奇”;用汉字合音“表”指代“不要”等。第二,构词法方面,如用字母缩略“BXCM”代表“冰雪聪明”;转义汉字“可爱”为“可怜没人爱”;“事业线”一词更是新时代的负面影响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其背后的含义体现了年轻人对成功的事业要靠知识与拼搏这一论点的怀疑与歪曲;还有使用键盘符号组成表情符号传递感情等。第三,句法方面,如在“你这人怎么这么唐僧啊?”这句话中,“唐僧”一词除了词性变化了,还有“爱唠叨”之意;用“xxxing”代表“xxx正在进行中”等词汇是篇章的基本单位,因此网络词汇在篇章中也是频频出现,主要出现在网络小说中。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喜忧参半。有的认为它是新一代年轻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有的则担忧网络语言渗透进日常生活,会冲击传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也有的认为该批判的继承。从语言变体包含的内容来看,语言变体可以指称语言(language)、方言(dialect)或者语体(style),也可以指称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词汇项目,网络语言具备了社会语言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特征,因此应该从一种语言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理性地看待网络语言,给它足够的发展空间。

再从标准变体与非标准变体的概念来看,标准变体一般是以某种地域方言为基础,经过不断的规范逐渐形成的,与此相悖的就成了非标准变体。可见标准变体具有规范性或者全体通用性,而非标准变体除了不够规范,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但是它在使用范围内享有的威望和社会功能比前者还要高。[3]22-23目前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是很多语言学家担忧的,网络语言显然不能算作一种标准变体。然而正像特鲁吉尔(P Trudgill)的研究发现的那样,英国某乡村的男子更喜欢用自己平时说的词(而非标准音)进行交流,因为“他们说的非标准语比标准语更有男子气概,更能显示工人阶级的本色”。[这个有趣的特点同样发生在网络语言的语境中,网民们在网络上交际更倾向于使用他们喜爱的“流行语”,而非全国推广的标准普通话。在网上“聊天”时,网络语言能够给网民们带来更多的共同语言,减少交流隔膜,从而能够促成有效交际的社会功能,同时网民们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认同感或者优越感。从这一理论来看,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跟方言相似,若同一社区或者群体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方言交流,则不会使用该地方言的人就会有被排斥感,共同语言相对也少,人们彼此也会生疏。因此从非标准语言变体的交际功能来看,网络语言的存在的确有其合理性。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反映了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民们释放个性、追求潮流的思想倾向。如果说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网络语言的兴起与成长也是一种必然。既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应该与日常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假如没有“违规”的网络语言,网络世界就如同现实世界没有方言一样,缺少很多乐趣。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构成了一种语言社区

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y),也叫语言共同体,是社会语言学中广泛运用的一个术语。社会语言学家考察的对象是使用着的语言(language in use)和语言的使用者(language user),而且他们关注的是反复发生的而不是偶然出现的语言模式;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人的语言行为。[5]由于使用语言的人不尽相同,每个人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式也颇具差异,那么要研究某一群体使用语言共同特性,就需要借助语言社区这一概念。从上世纪30年代起,有以传统语言学家甘柏兹和拉博夫为代表定义的几种概念,但因为语言的复杂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及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心理因素,似乎都不能划分出一个明显的、稳定的语言社区界限。正是语言社区这种模糊的特性,给研究网络语言的群体性提供了平台。

网络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方便、快捷,受其影响,网民们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意思表达,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习惯,可将之算作一个语言社区,当然这只是网民使用语言的原因之一。由于一开始使用网络并未实行实名制,这一“言论自由”的交流平台就为很多愤世嫉俗者,或打抱不平者,或唯恐天下不乱者,或内心欲望发泄者等人群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发言权。由此带来的正面影响是,语言表达紧随时代潮流日新月异,尖锐而深刻,充分体现当代网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有的能一语破的,直击要害,使人们能更加直观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例如“亮骚”一词是指向他人夸耀自己的财富或成绩,比“炫耀”、“显摆”等词更幽默更具有讽刺意味;再例如“顶”,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赞同”的意思。而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些网民只顾自己狂乱地表达,影响青少年对语言的学习,严重的会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例如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的“蛋白质”,貌似褒义词,实指“笨蛋、白痴、神经质”,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批判他人,还混用了词性。

因此网民之间的交流可以堪称是一个模糊的语言社区,因为绝大部分习惯网上交友、聊天、发帖的网民经常会用到这些网络词语,有时候不通过电脑屏幕就不能体现某种表达效果,例如网友更喜欢用“走召弓虽”来表达“超强”的意思,而这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法用口头语来表达。而笔者在此提出“模糊的语言社区”是因为有些网民经常上网,也能看懂大部分网络词语,但他本人却不擅长用,还有些网民甚至厌烦使用网络词语,所以虽然网络语言因其特征可以被划分为一个语言社区,但并非所有网络语言环境中的成员都能自如、自愿运用,并不全都视之为网络上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可以说网络语言具备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种语言特征,网民们使用网络语言交流在非网民看来就像“行话”或“外语”或“黑话”,在这一语言社区内活动的人们有其津津乐道的交流方式。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成因

网络语言的成因是语言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互联网为网络语言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交际环境。网络语言在数量上和形式上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但是键盘的输入速度影响着信息的输入量,为了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就有必要寻找一种快捷的方法。键盘上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点指可得,成为网民的首选,所以出现了无数的字母代号、数字谐音、表情符号、中外文混搭等网络语言表现形式。此外,网络花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网民们为了节省上网成本,只要能传递意思,不在乎是否使用规范的语言,便产生了语言在网络中的简化形式。在这种交际环境的影响下,形态各异的表达方式无形中促成了网络语言的生动与活泼。

第二,语言旺盛的生命力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必然。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都有受大众欢迎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特点会渐渐消失,新的不断产生,比如普通话已经取代古汉语并普及和流行,当代诗人更加崇尚新诗体等,这些趋势表明语言是随着社会主流文化不断发展的;而且语言若能够深受使用者的欢迎,便是语言生命力及其活力必不可少的生长沃土。因此可以说网络语言是虚拟社区内的语言伴随网络科技发展而经历的必然阶段,更何况它受网民们追捧和喜爱,符合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便捷、高效,能够满足网民们的语言和心理要求。

第三,网络的特殊语境产生了纷繁多变的网络语言。这些语境特点包括人人都有发言权(只要登录注册就可以发表言论,不需要实名的身份认证),行为与责任的相对分离(正因为没有网络实名制的推行,网友们可随意发帖,如果不至于祸国殃民,便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角色扮演”的随意性(网友为了掩饰身份,随意将自己伪装,以便交流时可因人而异)。这些语境特征滋养了网络语言,于根元曾生动地描述网络语言的语境:“时空无阻碍、中语境残缺、非语言交际手段缺失、主客体的统一、书写方式的更新。”[6]因此就产生了各种符号、拼音、语言杂糅的、抽象的、反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社会文化因素是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语言学家指出一系列的语言变体均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一,语言使用者总是渴望进入一个更“潮”(跟上时代潮流)的社会团体,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out(落后)了,网民们更是如此;第二,为了凸显个性,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交流的不同,人们使用网络语言可以增添交流乐趣;第三,如果网友能够灵活使用网络语言,他们就更容易获得其他网友的认可,这从心理上能让他们感到慰藉。正如“米尔罗伊的网络研究”所表明的,属于同一社会网络的成员之间彼此照应,互助互利,故能得到网民们的认可也是一种社会心理需求。

最后,网民是网络语言存在的巨大载体。网络语言的使用者(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第一大网民群体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占总数的38.9%,[7]还有大部分网民我们无法精确查证他们的真实身份与年龄,秦秀白将之称作“未知的一代”“X-day generation”[8]。但是这部分人群一定是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且有一定的收入的群体,否则不会有时间和能力“创造”出让大多数网民乐于使用的言语。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是语言变化的先驱,因为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使用的语言活力四射、妙趣横生。有些大学生还建议家长们学一学Q言Q语,因为长辈们对网络语言的陌生在某种程度上会加深与子女的隔阂。同样,教师若不熟悉学生们口头的“流行语”,势必也会影响到跟学生的关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无形中壮大了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

由以上社会成因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促进着中文的发展,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语言学家们指出,一种活语言经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变化,没有变化的语言是僵硬的语言或者死语言(rigid or dead);并且语言的改革与创新是语言生命力的反映。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语言的鲜明特点符合网民的要求,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能反映社会物质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折射出人们无限丰富的创造力。

四、结束语

在社会语言学框架下,从语言变体和语言社区两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作为虚拟空间中的交际符号,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而且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映射,体现了人际交流的进步,因此,有必要探讨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发现,网络语言的自身优势是网络语言生生不息的源泉,网民们使用网络语言可以丰富人际交往的形式,缓解心理压力,找到自信与认可。因为在虚拟的语言社区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被虚拟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广为使用,并且实现着高效的交际功能。面对着网络语言存在的隐患,关注语言的学者、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着;面对它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它为教育工作和社会文明做出贡献。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漫长曲折的成长过程,相信网络语言的存在能经得住考验,使现代汉语不断更新成为生机勃勃的活语言便是网络语言存在的历史功绩。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1983.

[4]祝婉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1983.

[6]樊慧.虚拟与现实—论网络语言变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吴玥悦.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影响报告[N].北京日报,2006(12).

[8]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猜你喜欢
变体网民语言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语言是刀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基于字词联合的变体词规范化研究①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