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我想”与“你想”

2014-08-15 00:50李文瑞
语文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句首句法主观

○李文瑞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引言

近些年来,话语标记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语法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代词+感官动词”在话语中的作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我/你说、看、想、觉得”等话语标记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其中,郭昭军(2004)从语义和句法上分析了“我想”的弱断言性[1],易美珍(2007)分析了“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2],姚占龙(2008)分析了“说、想、看”的主观化诱因[3],张德岁(2009)分析了“你想”的语用修辞功能[4]。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探讨人称代词“我”、“你”与“想”结合后,如何形成话语标记,以及“我想”与“你想”形成机制之间的差异,所选例句皆出自北京大学语料库。

一、话语标记“我/你想”

“想”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①开动脑筋;思索;②希望;打算;③推测;认为。其中,“想1”是个心理动词,“想2”是个表愿望的助动词,二者具有全部或部分的动词的典型特征[5],连同“想”的本义“想念、怀念”,这三个意思的用法都很常见。如:

(1)我一想呢,我就说,画一半儿就够了。

(2)我想成就一番大事业。

(3)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地揪了一下。我想家了。

在例(1~3)中,“想”作为动词或助动词,在句子中单独做谓语或者和动词一道构成谓语,省略后句子成分缺失。“想”之前可加状语,如例(2)可以变为:我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想”之后可带宾语,如例(3)中的“想家”;可加“着、了、过”等成分,如:

(4)正想着,见一位老者拎着鸟笼向我走过来。

(5)在那一年半我想了很多事情。

(6)“死刑”这两个字眼他从来没有想过。

而“想3”的用法虽然常见,但细想之后,却和上面的用法不大相同,不仅“想”前的人称代词多为“我”、“你”,更重要的是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位置灵活,虽常出现在句首,但在句中、句末也不少见。例如:

(7)我想大概因为两人都在异乡,都太孤独了吧。

(8)所以啦,你想这里头会有什么礼物啊?

(9)我想,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或更想成为什么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10)这不怪人家,你想,那时候我能做什么呢?

(11)他们的信都很厚,大概又在向家里念苦经,要家里人赶快给他们办准迁证吧,我想。

从例(7~11)可以看出,“我/你想3”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末。且随着“我/你想3”的语法化,该结构与其前后句子成分的联系越来越不紧密,甚至可以用标点符号隔开,如例(9~11)。而其他含义下的“我/你想”没有这么灵活,如“你知道我想去哪里吗?”是合乎常规的,而“你知道去哪里吗,我想?”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口语中才能使用。

2.结构上,“我/你想3”既不做前后语句的句法成分,也不与相邻成分组合形成更大的句法成分,即整个结构在句子中相对独立,省略后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语义上,“我/你想3”的基本词汇义大部分虚化,主要表示发话者的主观认识,虽然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图,但是删去后并不影响句子的理解。

例(7~11)中,无论“我/你想3”有没有用标点符号和前后的其他语言单位隔开,都是独立的成分,虽然去掉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句子的连贯性,但依然是一个合法的句子。语义上,“想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残留“思索”的含义,但并不是真正作为一个心理活动或动作,而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或推论,可见“想3”已经虚化;而人称代词“你”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你们”,如“观众你想”,这里的“你”显然不止一个人。词义虚化后的“我/你想3”即使删去,对句子的整体意义也没有影响。

3.“我/你想3”可以单用,也可以跟语气词“啊”、“呀”等一起构成一个紧密结合体。例如:

(12)老三!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13)其实我不是没钱,我是节俭,你想啊,咱们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哪,得从长计议是吧?

例(12~13)中,“我/你想3”后加语气助词“啊”,句中停顿延长,并提示受话者注意发话者将要表达的内容,整个结构增加商量的口气,有时略带敦促的意味。

关于话语标记,Schiffrin界定为:“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等来识别等。”[6]根据此界定和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把“我/你想3”归为话语标记,而在该结构后面加上语气助词,突显其“话语标记”的功能。人称代词“我”、“你”与“想3”结合并逐渐形成话语标记这样的固化结构,说明话语标记的形成是由于某些词语经常在日常话语中连用,并进一步合并、规约化造成的。

二、话语标记“我/你想”的演化

话语标记“我/你想3”的形成轨迹可以看作是由短语先变为固定语,然后进一步演变成为话语标记,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了词汇化(固化)和语法化(虚化)。

(一)词汇化

词汇化即原本不是词的语言单位演变成词的过程。董秀芳(2007)在研究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时,认为“如果其初始位置是在句首,那么其中的动词一般都是及物性的,其后可以带宾语,当所带宾语为句子形式时,就有了变为话语标记的句法条件”[7]。这是因为若“我/你想3”后是NP+VP的完整的句子形式,NP+VP就不必再看作是“我/你想3”的宾语,同时,在句首的“我/你想3”又不与其他成分构成句法单位,在运用中逐渐独立出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凝固的结构,即短语词汇化。如:

(14)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15)你想你也许可以祝愿我长四双手吗?

(16)斯科尔斯状态不错,我想他还会在比赛中进球。

例(14)中,单看“你想”之后的“怎样来对付我”,可知它缺乏小主语,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且“想”是“打算”义,作为助动词和“对付”一起构成小句中的谓语。从整个句子看,“你想”去掉后,句子变为“*我知道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逻辑上也行不通,因此,例(14)中的“想”只能是助动词,即“想2”。而例(15~16)则不同,“我/你想”之后的“你也许可以祝愿我长四双手吗”和“他还会在比赛中进球”是NP+VP的句子形式,不必再看作是“想”的宾语;“我/你想”也不与其他成分构成句法单位,去掉后,句子结构依然完整,是一个合法的语句。

“我/你想3”因结构上可以不和其他语法单位结合,去掉后也不影响语义,这样的“我/你想”已经熟语化,“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词汇化了,应看作一个独立的类似词的单位,从功能上可以看作一个认知性插入语,其辖域为整个句子”[7]。词汇化之后的“我/你想3”位置更加自由,不仅可以出现在句首还可以出现在句中、句尾,如例(10)、(11)、(16)。同时,在“我/你”与“想3”之间不允许出现停顿或插入其他成分,而短语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我/你想3”作为话语标记还有其他变体常见的有“我/你想3想3”,如:

(17)我想想她说的确实有道理,这口黑锅我也只能背着。

(18)比赛一完,我马上回去看他们。你想想,我爱人生孩子时我不在,她有多么苦,我得好好去帮帮她了。

(19)因此我想说重复和模仿使得一个人的知识变成了技能,你想想你现在的英语知识怎么能转化成技能呢,道理很简单,你必须去模仿,必须去重复的模仿。

例(17~19)中,“我/你想3想3”作为话语标记,很难与“想表“思索”义的重叠形式“想想”完全划清界限,这种模糊性和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了话语标记“我/你想3”的词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仍处于熟语化阶段。这又反过来说明了话语标记是由词汇化演变而来的。

(二)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8]。语法化的表现是语义由“实”到“虚”,形式由“自由”到“黏着”。短语“我/你想”在词汇化成为类似词的固定语之后,又发生了虚化,即语法化。

“我/你想3”固化后,不完全表示动作行为义“思索”,而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或推论,类似于“认为、觉得”,表明发话者对某个事实是否会出现并不肯定,属认知情态义,删去后对话语的真值并没有影响,因此语义上已经虚化。相比“想1”“想2”含义下的例(1~6),“想3”丢掉了动词的一些典型特点:

1.语音上,“想3”弱化,不可以重读。如

(20)我想我能及时好转,虽然我不会冒险上场,但是我很乐观。

在这个例子中,“我想我能及时好转”,如果重读,“想”就变为“想2”的“希望;打算”义,而不是原本的认知情态义。

2.句法上,“想3”后不能加“着、了、过”等表体的成分。如

(21)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吧。

(22)⋆我想着这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吧。

将例(21)表“推测”义的“想3”后加“着”转变为例(22)句子不合法,或变为“想1”的“思索”义,在特定语境下成立但句子语义发生改变。

3、词汇上,由于“我/你想3”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凝固的结构,“想3”作为该结构的一部分,自然由自由成分变成了黏着成分。

由此可见,固定语“我/你想3”在语法化后,成为一种专表“态度、意向”的话语标记,主要起着衔接句子、引起受话者注意的作用。

三、话语标记“我想”、“你想”的形成机制差异

“我想3”与“你想3”虽然都表示说话人一种主观的立场、态度,起着衔接话语、提醒注意的作用,但两者在语用上有细微的差异。“我想3”主要表示意见推断,是发话者用来引起受话者的参与和注意,暗示和强调受话者所述内容是自己个人的主观认识和推论,受话者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语气委婉,谦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更容易让受话者接受;“你想3”主要具有寻求认同或劝慰说服的功能,发话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为受话者构建一个特定情景,从而强制或探询地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受话者的主观化更多的是由发话者的主观化引起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个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不同。

“我想3”的形成机制是主观化。认知情态作为情态范畴的一类,“它与事实相对,表示对事件的认识和信念,对一个判断的真值进行程度限制,表达说话者对一个判断真值的主观估价,以主观性为主要特征”[3]。为表现这种“自我”的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9]即主观化。主观化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想3”在向话语标记演变的途中,主观意义逐步增强,具体的概念意义逐步减弱。发话者采用第一人称“我”,便是从“我”的视角出发,采用“我”认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结合“我”已有的知识,对“我”所认识到的客观情景或话语进行描述、解读和推测。

“你想3”的形成机制是一种交互主观化。交互主观化是指“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有关言/写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含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10]。交际双方拥有各自的主观看法,发话者为了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需要让受话者认同“我”的观点,因此说话方式多关注受话者的感受。“你想3”其实是“我请[你想3(我想3)]”,从而将观念、话语的发出者“我”遮蔽起来,把“我”的主观见解转移到受话者“你”身上,在提醒受话者注意的同时,构建一种话语场景,让受话者更主动地认同“我”并参与到谈话中来。

交互主观化由主观化发展而来,并蕴涵着主观化。主观化使话语意义更强地集中在发话者身上,单纯表达发话者的立场、态度和推测;交互主观化则将焦点集中在受话者身上,高度关注受话者的注意力和感受,提高了受话者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交谈中的互动,使发话者反而能假借受话者更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四、小结

表“推测”义的“想”与人称代词“我”“你”结合,在使用中经过词汇化凝固成类似词的固定语,并进一步语法化,成为专表“态度、意向”的话语标记“我/你想”。并且由于形成机制之间的差异,造成“我想”与“你想”在语用上的细微区别,其中主观化、交互主观化分别是话语标记“我想”、“你想”形成的根本动因。

[1]郭昭军.现代汉语中的弱断言谓词“我想”[J].语言研究,2004(2).

[2]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3]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4]张德岁.话语标记“你想”的成因及其语用修辞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9(5).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6]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5).

[7]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严川.“你V”类话语标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句首句法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句法二题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