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美感洋溢

2014-08-15 00:51王国荣
语文天地 2014年16期
关键词:贾府林黛玉荷塘

王国荣

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特点,还有“人文性”特点。这个“人文性”是借助于一篇篇熔铸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缺少美的教育。试想,如果离开了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重要任务如何实现?离开了美,语文课堂岂不成为一张失血的脸,苍白黯淡?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罗丹有语:“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美。

1.读出美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来读,可以大声诵读和默读结合,细心体会,在反复的“读”中逐渐和作者产生共鸣,发现文章存在的美。

比如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熟练背诵,学生边读边想象,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而我们也正跟着诗人徐徐飞向梦幻的境界。

又如诵读王维《山居秋暝》,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山上松树一尘不染,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林间缝隙留下斑驳的影子,清幽别致,而山泉也因雨后水量充沛,在石头上淙淙留过,声音宛如一首优美的乐曲回荡在山林之中,画面外还有竹林里浣衣归来欢声笑语的少女和外出打渔的小船声响。山村的自然美与村民生活美交汇其间,清静幽雅而又平和安乐,“远离尘俗”“自可留”的隐逸喜悦之感油然而生。

2.点拔美

作品中的美感,有时学生不那么容易读出来,需要教师适时点拔。

还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文中关于仙境尤其是仙人们出现时的描写:“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迷人的诗句,读来犹如欣赏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科幻影片一般,是那么富于魅力,那么引人入胜。此时,需要点拔的是:像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只是理想中的乐土,为什么作者要创造这样一个“虚幻”的极乐世界呢?原因是李白深深鄙弃黑暗的现实,正象诗中结语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通过这样的点拔,学生发现“美景”中蕴含“美”的构思:原来前面一系列铺叙正是为结尾张本,极“美”的梦境仙境正是映照出极“丑”的现实,可谓匠心独运,天衣无缝,美不胜收。

二、启发学生欣赏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几乎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心智,潜心理解,欣赏作品中的意境美、内容美等,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1.让学生听或看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就如一支支名曲或一幅幅名画,如果不是亲自听或看,只是听别人介绍,那是永远欣赏不到其中之美的。在实践中,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或看文本,很容易启发他们的想象,进入美的境界之中,“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声”。

如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师不播所谓的“视频”,而是只播放优质范读录音:“……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声音舒缓清雅,极富魅力,很快将师生带入“月下的荷塘边”,尽情欣赏荷塘的静态美、动态美,还有朦胧的月色和荷塘优美的景象融合在一起的静穆之美。

又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当我们听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心中自然会为这种惆怅惜别之美所打动。再听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就会体会到一种雄浑壮阔的豪放旷达之美。在仔细听读中学生对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的差异就会有所体味和领悟。

2.教师示范诵读

优美的作品,需要有感情的范读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赏美”之心。当然,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在李白《将进酒》的教学中,若是教师能亲自范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如天风海雨,势不可挡,但到“悲白发”时转为低沉悲叹之气,黄河自天上而来的气势磅礴之美和人生苦短、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形成了一种交错跌宕的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学生就会忍不住跃跃欲试,都想站起来美美地大声诵读一番。

又如《春江花月夜》教学,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诵,让学生感受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又如淡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这样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在教师的朗诵中缓缓展现,让学生如痴如醉,得到很好的赏美体验。

三、鼓励学生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外,还要积极主动帮他们在必要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他们获得创造美的能力。

如《林黛玉进贾府》,讲到林黛玉看到王夫人坐的椅子是“半旧不新”的。“半旧不新”四个字在阅读中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富有深意。为什么不是全新的?全新那是“土豪”、“暴发户”。西方人说“三代养成一个贵族”,“半旧不新”是有来历的,至于“全旧”,那是“破落户”,因为还没破落,“半旧不新”才好。优秀的作品具有这种不动声色的“言外之意”之美,需要学生用心去把其中的“美”再造出来。

当然,理性的探究只是基础,谈不上真正的创造。所以,要适时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知识,还可以激发美的创造力。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我们在课文基础目标达成后,可以引导学生练习作文片段:“假如我是林黛玉”、“我眼中的贾宝玉”。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设“我”作为林黛玉,发现贾府的“别有天地”或“我”观察到的贾宝玉,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创造”贾府或宝玉,定有另一番“美”的惊喜。

总之,美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犹如一缕阳光,会让我们的课堂温暖明亮,富有生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像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的那样:“一个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思想上、情感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我们应和学生一起努力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美感洋溢。

猜你喜欢
贾府林黛玉荷塘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荷塘三记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