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品格要素评价排序问题研究

2014-08-15 00:44胡银根胡楚芳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品格排序要素

胡银根,胡楚芳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在对学校教育生活的观察中,笔者心里常涌起一种感受:人们都说办学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可观望教师群体这座大林子,真正懂得教师品格的人又知多少呢?只有懂得教师品格,我们才能真正清晰地判断教师,有力地指导帮助教师,公正切实地评价教师。现实中,许多教学管理者或影响教师的人们,面对教师个体出现较多的是功利性教者概念、教学能力概念、教学水平概念,而缺少人性概念、师者概念、教师品格结构及其因素运动逻辑概念,以致在处理教师问题时存在不少在糊涂的地方,有时甚至是莫名差异,不察内外,难辨优劣,难以作为,失去管理或评价教师的理论理性与主动权。如此又怎能造就力量强大的教师队伍呢?而要懂得教师品格逻辑,则有必要进行教师品格因素评价排序的讨论。笔者正是在这种认识背景下决定撰写此文的。

一、评价教师要有品格要素序列逻辑意识

评价教师品格状况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事务。而要评价教师品格,则应具有教师品格因素与其排序逻辑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一要搞清教师品格中应该含有哪些因素;二要搞清教师品格因素评价中的排序逻辑问题。前者属于内容结构分析问题,后者则属于教师品格因素价值层次优先排列的论证问题,涉及到对许多教育要求问题的思考。

在现今历史背景下,影响教师品格的因素应该是哪些呢?对此,人们的观点见仁见智,排列不一,但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师范因素、思想因素、德性因素、文化因素、能力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等。面对这些教师品格之因素,评价教师时又如何来给予排序使用呢?

这是一个使管理者难以把握的问题。诚然,教师的品格因素本身没有先后之分,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认知教师品格因素价值的角度不同,评价这些品格因素的排列次序也会有不同,如有的会从重知识影响的角度提出因素排序,有的会从重师范教育的角度提出因素排序,有的会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因素排序等等。对品格因素评价次序的不同排列,体现出对教师职责要求认识的不同价值境界。教师的使命是特殊的、神圣的,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有若干品格因素与之相匹配。这些匹配的教师品格各因素尽管都是不可或缺的,可它们的实际影响与地位还是有区别的。依照学校教育工作的普遍要求,评价教师时也必要对其品格因素做出一定的先后排序,即先评什么,后评什么,以表示一种价值层次与需求导向。如果教师品格各因素被无所依据地杂乱排列,这实际上是对教师工作要求认识不清、不能把握教师品格因素的价值逻辑的反映,因而也就容易陷入把握教师要求失当、诊断教师问题不真的处境。至此可见,对教师品格因素进行评价排序,事实上是一件把握教师品格面貌、洞明师资人事要求、涉及师资管理水平的大事。也因此,笔者提出当今普遍影响育人工作的四大教师品格要素,着重就其评价排序问题进行论证,以期望揭示教师品格要求中的一些必然性,为清晰判断教师品格方面的问题提供方法论参考。

二、教师品格第一要素:正直善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但受多种原因影响,不同教师个体对教育职业表现的价值态度事实上有所区别,有人对待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认真负责,有人则不那么认真负责,有的甚至还给教育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这里的问题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教师的做人影响问题。教师跻身师者行列,必须学会正确做人。基于这种认识,那么对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要求,也是首先要评判的教师品格要素又是什么呢?

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必定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第一条件要求。显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这种要求已不再是教师的身体健康、文化程度等一般教师普遍具有的条件,而在于教师内在品格之中的一种利害影响广泛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社会的公益事业,教师所需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正直善良。所谓正直,就是为人正派求实,价值观端正,思想作风好,能坚持真理、道义与责任,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所谓善良,就是对他人仁爱、厚道、友好、负责。

正直而善良,是教师人品中最珍贵的东西。教师面对学生,有传授知识的使命,更有示范人、教化人、塑造人的使命。也因而,教师品格中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固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一个基础是,教师必须首先具有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人性品质,即他应当是一个能坚守道义的正派人,一个为人处事有善良意志的人。如果这一人品基础缺失了,那么人们就很难相信他能胜任教育工作,即使专业文化能力再强也是这样。

为什么呢?这因为,人的思想道德一旦存在问题,就容易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深刻地看到:如果头脑不能完全摆脱邪念,就不能集中思想去追求最崇高的真理。有德行的生活较之最出色的雄辩本能也要重要得多。[1](P114)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2](P34)当今我国的一位学者也深刻地看到:“美德荡然无存,‘智者’只能是丛林中的狐狸与狼”。[3]教师只有思想正直德性善良,能够自觉坚持真理、道义与责任,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忠实地去履行教育职能,才能自觉恪守教育原则,才不会使教育活动变质变味,才不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或污染。心灵不正有邪,何来力量承载师道?当今,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来谋取私利,有的教师很少费心帮助学生人格成长,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困境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更有个别教师面临地震危险的来临,竟然丢下全班学生而独自跑出教室!教师的这类不良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多么可怕!它会无声无痕地损人、误人、害人,会颠覆教育价值之基础。教育决不只是知识价值影响的问题,更是人性价值影响的问题。现在各种教育中的乱,往往直接根源于教育者思想道德方面人性的乱。许多人对教师的许多问题之所以看不清,理还乱,往往就是因为未能去清晰洞察这一根源。循其而广而言之,思想道德方面的人性问题,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微妙最难解决的问题。人类生活中众多的分歧、对立、混乱、复杂,大都是缘此而生,这诚如我国古人之所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①教育要帮助学生立德树人,也应首先要求教师以德为先。教师的思想道德人品过硬,纵然其它能力一时有所不足,也还是能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信任的。至此可见:但凡要求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应首先要求他具有正直善良的思想道德人性。评价教师也首先要评这一条,这是确保教师质量的人格基础!

也许有人认为,作为排列教师职业之品格要素,应当把师范品质列在首位为好。诚然,师范品质是教师角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但应该看到的是,有些人之所以愿意做教师,并不因为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好,待遇也比较稳定。揣有这样择业动机的教师,他的师范性品质的作用就会十分有限。故而,从全面的角度来看,思想道德因素对教师工作的影响是结构性的,也是前提性的。人品是师品的基础,判断师品要首先认知人品,无数事实都已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思想道德方面的品质不过关,政治价值观及政治立场也容易出现偏差,这样的教师很难完整地去追求教育人生中的真善美,很难全面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也因而,思想道德方面的人性品质必须摆在教师品格要素评价的第一位置。

三、教师品格第二要素:热爱学生尊重规律的师范品质

教师品格被评价的第二要素,当是教师职业把握教育特性所需的师范品质。师范品质的灵魂是“对学生充满爱”,内涵上包括热爱学生、尊重人才成长与教育发展规律、懂得教育技能等。热爱教育的落脚点就是热爱学生,就是对培养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有理想。而要真正爱学生,你又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用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懂得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要求及教育教学技能。所以热爱学生与尊重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及教育技能是紧紧相连的。

有人认为,教师品格要素中列在第二评价位置的应该是教师的文化知识条件。他们认为,教师的使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文化知识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因而它比师范性品质条件的作用更重要。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作为教师,当然要看重他的文化知识条件。但在论证教师品格要素评价排序的背景中,这其中的教师对象显然都已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再者,教师文化知识条件的作用也总是深受其它主体因素制约的。正是源于这种思考,笔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性、情感性、利他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热爱学生尊重规律的师范品质”与其“文化知识品质”相比,前者对教育教学效能的主动性影响往往比后者更大,影响起点更趋前,因而它在教师品格因素序列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

事实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他才能乐意地接触学生和理解学生,才可能对学生尽心尽责,想方设法遵照规律的要求去帮助学生,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使学生的知识、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进步成为可能,使知识传授和人格塑造进入有效过程。也因而,热爱学生的教师的知识转化率,通常要大大高于与学生关系一般或较少接近学生的教师的知识转化率。这里不难看出,当教师的师范品质表现较弱时,他们文化知识条件所起的作用会相对降低。由此可见,将师范品质要素排在第二评价地位,是比较合乎教育要求逻辑的。

道德品质和师范品质,是教师品格的人文基础,是教师思想、道德、理想、责任之表现状况的根源,它们的确立及体现均比较复杂。笔者之所以将这两者的评价地位排在靠前,除前面所论证的理由外,也是希望人们切实重视这两者品质目标确立的难度。事实曾一次次地告诉人们:解决教师思想、道德、理想、责任的问题,不知要比解决教师的知识、技术问题困难多多少!

四、教师品格第三要素:博而有专的文化品质

教师品格中被评价的第三要素为文化品质。在人类知识获得极大发展的现时代,教师文化品质的基本点就是要强调知识结构“博而有专”。

为何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博而有专”,而不仅仅在于“专”呢?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中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它需要多位教师来分别承担,并各自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负责。虽然教学中的这种专业分工是必要的,但是仅有这种分工并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境界。在现时代,面对越来越广阔的知识背景,面对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仅仅拥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进入某种自由教学之境界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4](P1055)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既需要教师的教学与专业知识发生深刻联系,也需要与专业外围的知识发生广泛联系。譬如,教师讲授各门学科的知识或进行实践教学,往往就需要运用“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种横断性理论知识来帮忙。没“博”方面力量的支撑,教学中的认识境界就难以充分打开,“专”的知识也难以在思维的自由灵动中变得高效起来,这样也就不能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反之,教师拥有一定“博”的知识背景,专业教学中的思维视野开阔,便能多方面地贯通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旁征博引,使教学知识能较好地为学生所理解,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可见,教学工作的高效总是在教师知识的博与专的辩证关系中形成的,教师不可只重视“专”而忽视“博”,“专”与“博”,应是当今各类学校教师知识结构所需的一种共性。时下,许多学校把专业的知识视为教师唯一所需的知识。这显然是一种片面教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们只看到专的知识的主干作用,应对考试的直接作用,而没有看到博的知识在专的知识后面所起的隐性支撑作用、微妙促进作用等。

在要求教师文化知识结构“博而有专”的同时,也应要求教师的这种知识结构有较好的效能释放,使之既较好地体现“专”的能力,也较好地体现“博”的能力。专博效能的释放,主要看教师在积累及灵活应用“专”“博”知识时对学生综合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能产生较好的效能影响,说明教师有较好的“专”“博”基本功。由于这种基本功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和努力磨练,也因而,“博而有专”的教学效能状态也是该品格要素评价中的一个重点。

五、教师品格第四要素:探究创新的研究品质

当今,受科技与文化影响的这个世界已经使人们感到越来越博大、复杂和神奇,也因而,人们需要不断提高适应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竞争力与创新力,学校教育也需要不断提出新要求,这其中,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教授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探究创新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教师必要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何要把探究创新的能力列为教师品格评价的因素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接收的容器,片面灌输多,死读硬背多,教学过程缺少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的精神,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基础,就是教师自身要具有科研能力,能面对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地予以探究或创新。教育专家史宁中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教育家要会反思、会研究。有研究的教学才会不断出新意,才能有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教育学者刘铁芳也认为:“科研服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带着敏锐的学术思想进入课堂,把研究主题转化成鲜活的课堂教学内容”。[5]事实表明,缺失科研能力的教师,很难使自己进入贯通教育事物而不断有所创新发现的境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合理地怀疑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切实而理性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拥有了科研能力,就会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地进行揣摩思考,就会不断地形成创造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心理程序,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对知识与理论的新体验,更多地揭示教学中的因果关系及规律,进而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能紧紧吸引学生的灵活深刻的境界中。

而为了深入地揭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因果关系,教师还必要学习和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实践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治学方法论。形成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治学方法论,是深刻把握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且能达到应用自如程度的结果,是获得驾驭知识自由权的结果。到达了这一步,也就能在教学中获得较多的自由与能动。因而可以说,教学工作要卓越,就决不能缺少“科研”与“方法论”这两个法宝!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博而有专”的文化品质的基础上,再把“勇于探究创新”的研究品质作为续后的一个被评价的教师品格要素是恰当的。

总而言之,教师品格要素的评价排序,应体现教育的内在需求,第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人品才会有师品;第二是教师的师范品质,它是有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人文与技术的条件;第三是教师的文化品质,文化品质是支撑教师文化认知的基础条件;第四是教师的科研品质,它是影响教师能否进入自由创新教学境界的关键所在。在四大教师品格要素中,前两者主要属非智力因素,它为育人提供价值导向和情感动力等,没有它们,教师的育人活动就会是“盲的”;后两者属于智力因素,它为育人提供知识和理性的力量,缺少它们,教师的育人活动就会是“空的”。这四大要素共同有机形成现代教师品格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教师品格要素评价排序中的逻辑关系。

注释:

①见《尚书·虞术·大禹谟》。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单中惠,等.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焦国成.当美德成为智慧[J].新华文摘,2011,(10):38.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刘铁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猜你喜欢
品格排序要素
排序不等式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