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艳
(1.吉首大学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湖南 张家界 427000;2.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民族文化涵盖面广、内涵丰富,涉及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习惯等内容,并伴随民族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内容。[1]近年来,各地都倾注各方面的力量来加快都市、大都市的建设。都市的建设离不开文化,仅仅有一些高楼大厦而没有特色的城市不能构成都市,更无法吸引人或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受到自身历史因素和外部现实情况的影响,正在逐渐地被弱化甚至同质化,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都市文化建设和都市化进程。基于此,加强民族文化和都市文化的结合研究,对湘西地区打造和谐都市文化,打造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西部都市,使之成为湖南西部乃中国有特色的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及不可替代的都市,是当前湘西民族地区和谐都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全新的课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有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瑶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这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族团结融合、民族民俗文化兴盛、文化遗产丰富,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土家族、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表现最鲜明的地区之一。以遍布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苗族鼓舞、苗族银饰、土家打溜子、土家织锦、土家族茅古斯等在内的13个项目己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古老话、土家族梯玛神歌、苗族歌谣等22个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2]此外,该地区还完整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建筑、习俗的苗寨也不胜枚举。其中,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兵营、土司城等都是保存较好、知名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古迹。不仅如此,湘西还有神秘多彩的民间文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特色鲜明。2006年,湘西自治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湘西”的战略目标和以建设民族文化促进都市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并要求全州树立“文化立州”、 “文化兴州”、 “文化强州”理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通过两种文化精髓的融合,实现建设“文化湘西”的战略目标。"[3]
与其他城市相比,湘西都市文化既有一般都市共有的特点,也因为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参与具有自身特有的特色。
1.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共存。城市的文化是开放的、现代的、世俗的,而乡村文化依然是封闭的、传统的、宗教的,本来交叉、交流较少的两种文化样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碰撞,既是同化的过程,也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过程。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偏僻落后,城市化的进程相较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步伐要慢了许多。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湘西依托旅游开发、交通瓶颈打开、政策倾斜等逐渐开始城市化进程。虽然外来人口较少,但是从农村进城打工、做生意及考学后进城工作的农村人日益增多,这样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碰撞,擦出火花。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进程有些逐渐弱化,而有些则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都市文化。
2.多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及民族特色化共存。少数民族作为都市的亚文化群,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少数民族城市化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多民族文化趋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性。在湘西都市文化中具体表现为:(1)交流用语方面。在日常交际中,各民族大部分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家里或乡村则使用方言。(2)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在与都市人民交流交往中,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都市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比如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就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时效观念,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 (3)风俗习惯日益融合及特色化。在现代都市,各民族在频繁的接触中,彼此吸收对方的语言、文化、服饰、风俗习惯等,兼收并蓄,从而使他们的共性趋强,差异性淡化。但在在饮食、民俗及交往方式等方面仍然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进行。
1.都市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民族文化是湘西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都市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都市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彰显都市文化的亮点和魅力。同时,都市文化建设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壮大的保障。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近年来湘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民族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湘西都市文化建设中,各民族文化不断整合和发展、强势文化逐步取代或削弱弱势文化,各类文化在和谐都市建构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2.都市文化与民族文化存在矛盾关系。由于各民族在思想观念、文化层次、经济发展等方面事实上的差距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尽一致,因此在与都市文化的调适过程中,矛盾也就难以避免。对湘西而言,目前凸现的主要矛盾为:因语言沟通障碍而引发的矛盾、因城乡经济差距、思维方式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因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调和和解决,需要各民族团结一致、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彼此的文化,而这也是构建和谐都市文明、文化的前提。
湘西存在着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等多种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既有巴楚文化,也有苗楚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集中表现。充分发挥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将其与湘西都市文化进行整合,是提升湘西都市竞争力和构建和谐都市文化的必由之路。
1.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民族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的实现则通过民族共同体中的个体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另一个个体,形成一种教育流 (网)。[4]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变异和创造,它要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消减一些内容或增加一些内容。如湘西的赶尸现在已经基本消亡,这种巫术只是在特定的历史事情才会存在和兴盛。
2.民族地区维稳的需要。尊重少数民族、重视民族文化、大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淡化极端个人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对于和谐都市人民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稳定除了社会治安良好、秩序井然外,还包括各民族的大融合、协调发展。重视民族文化、发展发扬地方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都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3.和谐都市建设的需要。和谐都市的建设离不开当地的各族人民,在民族聚居、杂居的湘西,加强对各个民族尤其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是都市的和谐发展建设的需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平相处、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和谐都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怎样构建和谐都市文化、提升都市文化品位,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湘西都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民族文化的涵延性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互感。在发展民族地区都市文化的过程中,交流互感实现使得民族文化能够吸取先进的外来文化经验,促进和谐都市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兼容性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流、学习、兼融中得以增加养分,不断兼采众长而博大精深。[5](P201-210)基于此,在湘西都市文化的发展中,更加需要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各种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只有这样,都市文化构建才能够更好的凸显民族特色,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协调资源的分布,形成地区的都市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色。
1.建设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推广基地。相比非民族地区,湘西的民族文化是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在和谐湘西都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以苗楚文化、巴楚文化为代表的湘西都市文化推广基地,基地由各民俗村、博物馆、商业中心等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都市民俗村或古城群,在城市的郊区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或是在市中心建造古城街,如乾州古城;二是建立民族博物馆,如湘西州民族博物馆、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凤凰边城苗族博物馆等;三是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如苗寨;四是建立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及体育交流中心;五是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城及商业步行街等。
2.构建都市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的都市文化服务平台,构建都市公共文化体系,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整合财政、文化、教育、旅游、科研等各部门力量,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6]第一,建立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第二,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和保护。编写介绍地方特色文化的书籍,加强双语教育,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媒体、通讯工具,特别是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3.依托民族文化遗产打造都市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品牌是发展文化的标尺,依托民族文化打造都市文化品牌是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苗族的苗鼓、侗族的芦笙舞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利用旅游业的兴盛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湘西虽然资源丰富,但是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却不是很多,影响力也不大。因此打造文化精品,培育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是实现民族文化与湘西都市文化构建的主要措施。站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上,制定湘西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办法,着力打造“神秘湘西”这一文化品牌。[7]深入研究“湘西的神秘性”文化现象、文化内涵,并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打造民族传统节日品牌,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展示神秘。
和谐湘西都市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湘西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除了必要的机制保障外,还需要结合湘西民族文化特点在都市文化环境塑造、都市文化建设规划制定、都市文化品牌推广和都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给予充分支持。
1.塑造和谐的都市文化环境
都市文化环境是都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集中表现,是都市及其精神文明所依托的物质载体。一般来说,都市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塑造和谐都市文化环境,其实质就是保证以上三种环境的协调统一。基于以上考虑,在塑造湘西都市文化环境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都市硬文化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 (如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民族特色步行街等),让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有其依托的物质空间;第二,重视湘西软文化环境的打造。前已叙及,湘西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很大一部分均“养在深闺无人知”,从而大大削弱了湘西都市文化软实力。因此,可以考虑以打造文化遗产品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机制,将城市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整合成文化产业链,从而提高都市文化竞争力;第三,完善文化制度环境建设,以政府为龙头,协调文化、商业、宣传等相关部门和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文化环境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硬环境、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有机统一。
2.制定科学合理的湘西都市文化建设规划。依据湘西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合理完善的都市文化建设规划,具体可以从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兴盛;二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更加完善的民族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民族文化产业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
3.推进湘西都市文化品牌推广。湘西不仅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西部重要的旅游地区。因此,在进行都市文化品牌推广时,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 (如民族艺术节、苗鼓节等)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关注,还可以借助庞大的旅游客户群推介文化品牌。尤其是可以将一些经典并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进行结合,在旅游景点、旅游车辆、旅游路线上设置相关的文化介绍流动服务站、文化宣传栏等,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另外,网络媒体的发达也为都市文化品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公共文化微博、文化服务平台网站也是重要的品牌推广工具。
4.加强湘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8]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托高等院校文化艺术专业优势推进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急需的实用性文化产业人才。其次,重视人才。引进一批充满创新精神、掌握专门技术和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队伍。并和本地人才共同组成团队,对湘西和谐都市发展献计献策,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和谐都市的建设。扶助民间艺术家。关心和支持民间老艺术家、老艺人,特别是后继无人而又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的精通者,抓紧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使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薪火相传。最后,完善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产品制作、演出和经营人员予以特别奖励。
湘西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主导着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湘西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大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的有机结合体。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依托地方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业、文化产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创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力,这些共同构成少数民族都市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有部分民族文化可能会在冲击中逐渐消亡,由此,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更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重新得到发扬光大,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和谐都市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李筱文.少数民族文化与都市文明之双向调适[J].广西民族研究,2000,(1):28 -32.
[2]李程.民族文化与湘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40-43.
[3]夏大平.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初探[J].民族论坛,2008,(9):12 -14.
[4]黄峥嵘.民族民间文化:推动地域旅游经济繁荣[J].学习与实践,2008,(6):155 -157.
[5]向勇,喻文益.区域文化产业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6]覃智勇.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刍议[J]. 民族论坛,2006,(4):30-31.
[7]林婧.浅析现代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34-37.
[8]高小康.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J].人文杂志,2006,(2):3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