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4-08-15 00:46:07王宗青山秀丽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次品意识探究

王宗青 山秀丽

(安图县两江中心小学,吉林 安图 133600)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认知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基础教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2.不愿提出问题,明知不懂或有疑问有想法也不愿问。3.不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意识,不懂得如何质疑问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提问的意识,促使学生从“怕问”到“敢问”、“会问”的转化,让学生 “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敢于去问。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经常讽刺挖苦,动不动就指责:“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答案不是很明显的吗?”“老师都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课本上不是明明写着吗?问这么多干什么?课本中写着记住就行了。”这样就会严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就会缺乏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课堂也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学生问的欲望从何谈起。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自由、宽松的问题情镜,消除学生的恐惧、畏难、自卑的心理。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现、幼稚、重复、无用,也要保护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应以鼓励为主。例如:你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真了不起;你提出的见解很独特,有深度,老师为你骄傲;你是个有心的孩子,发现的问题真多;你能勇敢的站起来,老师为你高兴。谁提的问题需要老师三思而后解答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提得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老师还深,教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到以后解答。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也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尊重。 如在讲数学广角 “找次品”中,可把“至少几次能找到次品,究竟应该把物品怎样分才能最快找到次品”作为难点。在课堂上讨论5个次品中有一个次品,至少几次能够找到次品后,可让同桌相互说说自己分物品这一环节。组织学生汇报时,很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有得学生提出质疑:“是不是物品分的组越少找到的最快呢?”教师可随即把这一问题抛向全班同学并组织讨论。这一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的问题,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教学的成功不仅得益与同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得益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二、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例如教学认识“角”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创设情境,讲了一个新编小马过河,学生一下兴奋起来了。我讲到老马对小马说你要自己找到河边角最大的地方过河,那里的水最浅。可是小马没学过角,你能帮小马过河吗?问题一出,学生好奇心大增,纷纷想认识角,想判断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为什么角大的地方水浅呢?一时间学生的问题不断,探究欲望强烈,从而能主动的去学习。

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有效的提问应从学生的实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兴奋点。有效的提问还应围绕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疑,要问得有趣,有探究价值,有深度和广度。

1.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成问的环节

质疑问难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时可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浅问题、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可通常设计如下一些问题: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从质疑新课开始。(2)求异思维: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大胆猜测一下计算方法,你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4)新知与我们学过的那些内容有联系,又有哪些区别呢?(5)你能总结出规律吗?这样做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过程中也会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我们猜测下,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有哪些联系,又有哪些区别呢。你能自己去验证吗?学生在互相讨论、提问、质疑,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创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有问可提,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教学“有关租船乘车问题”时,可编出如下问题:班级组织实践活动需要租车,班级现有40名学生,每辆车能坐13名学生,需要怎样租车呢?学生列式后发现不能整除,自然会问到余下的同学怎么办呢?余下的一人坐一辆车,这样不是浪费吗?我于教师指导学生:那你们能去到身边了解现在车的价格和乘车人数,做一次实际调查,做一个合理的租车方案吗?学生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纷纷行动起来,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了实践活动的锻炼,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可见,精心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

3.让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贯穿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是学生思维由直观转化为抽象概括能力的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操作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诱发了问题意识。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操作中掌握推导出图形的面积尤为重要,操作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在操作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些图形会转化为那些图形?如何推导出面积的公式?他们就会在操作中尝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也使学生意识到,不是单纯的为操作而操作,而是要在操作中获取感性认识,从而由感性转化为理性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动手操作中也会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4.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困惑中提出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疑团,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悬念,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个最活跃的状态。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前让学生做游戏:在桌子上放10根小木棒,让学生轮番地数小木棒,数到任意一根小木棒时,只要报出自己数到的数目,老师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他数到的那一根小木棒拿出来。学生纷纷报数老师一一猜拿小木棒,核对后无一个差错,学生感到很新奇。这样,教师接着说:同学们,你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这节课你学好以后,一定会明白!然后教师接着教新课,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专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再如教学2、5、3的倍数前,可让同学们随便说多大的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是否是2、5、3的倍数。学生纷纷报数,核对后无一个差错,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老师你有什么秘诀吗?”教师接着说:同学们,你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愿意去探究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专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报以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希望,发现学生发问的意识和潜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乐于提问。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促使学生从怕问到敢问,再到会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猜你喜欢
次品意识探究
运用推理找次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找次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巧妙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