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胜强
学生写作主体性是指学生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志,能清楚意识到自身的主体特质,并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驾驭自己的写作行为。写作主体性培养是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多面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还需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的总体要求是,在整个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主体性,让学生乐写、爱写,不再把写作当做负担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应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去写、用心去写。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充分调动其主体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灵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真诚表露自己的感情。
以往学生写作主体性不强,原因在于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缺乏,主动性不强,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式和强迫性学习的困扰之中。写作可以看做是一种思维和灵魂的体操,应该是由内而外、自由抒发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员和鼓励者。但现实往往相反,出于升学、成绩的需要,很多教师强迫学生接受各种文体训练,写作成了学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写作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写作、惧怕写作,根本谈不上写作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积极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帮助他们产生写作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写作主体性不强、惧怕写作是因为他们无话可写。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只关注了体裁题材的训练,而忽视了写作最基本的内涵。写作是对情感的抒发,是对生活体验的表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应该从生活中来,写生活中的故事,表达真实的生活。如果写作脱离了实际生活,成为了“空中楼阁”,那么所有的语言和表达就会成为一种套路式的阐述和复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干涩枯燥,没有情感的浸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写作应该是对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周围的环境如何、发生了什么事情、天气有什么变化……只有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并把自己的内心活动通过真实、真切、真挚的语言巧妙表达出来,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真诚是写作活动最宝贵的品质,只有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才能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乐趣。
主体性作文教学的创造性表现在最大程度的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写作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个体创造性活动,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对于生活的独特表达。对于生活,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写出的文章也应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写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内心,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属于自己的就是属于心灵的,自然也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创造性,前提是要“待学生以宽”,包括命题的宽容、主题观点的宽容和评价的宽容等。
对待学生充满个性的习作题目,教师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心,允许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意愿。现在的习作要求多是“自拟题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学生充满个性的题目,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才不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就难免会有偏负面、灰色、阴暗的观点。对待这样一些观点,教师不能粗暴地加以批判,而是应该通过委婉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纠偏,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教学要因材施教,习作评价也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而是应该注重多元化,即对于不同的习作,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动力。如果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如一词一句的妙用,抑或是一个独特的开头或结尾,对此,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赞赏。
综上所述,习作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写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对于习作中的主动性、真实性和创造性的养成,则需要日积月累的长期练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使其富有个性和创造力,自由表达、展现真我,为其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