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2014-08-15 00:46林春子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育人

林春子

(敦化市实验中学,吉林 敦化 133700)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教育,也就是使人成人与成才的教育,它可能不能使每个人都成材,却必须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真、善、美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才称得上是“有灵魂的教育”,才是承载着人类终极关怀的教育。

反思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呼唤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面临的迫切课题。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价值取向走入误区,重其应试的功能价值,轻其育人的人文价值。语文本是一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深厚,能给学生以美的情感体验的学科。然而为了应对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抓紧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详解字、词、句、段,归纳中心思想、提炼政治意义,强调考试重点,顾不上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和发现其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从而弱化了这门课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育人价值。

2.语文教学被程式化,对学生个体缺乏尊重,很多学生主动认知体验的兴趣不浓,也削弱了其育人价值。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往往把大纲的知识要求、考试的重点加上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统统灌输给学生,程式化严重,却忽视学生的自我解读,不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压缩其想象空间,不去关怀爱护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从而难以融入文章的情感世界,难以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诸多美文美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美感体验就难以浸润至学生的心灵深处,语文的人文培养价值当然会受到大大削弱。

二、 重视人文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

1.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学阶段是奠定一个人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由于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快餐文化泛滥,致使许多青少年缺少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单纯追求安逸的生活、丰裕的物质享受,把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仅仅局限于应考、求职、追名逐利。由于没有担当,由于缺乏责任,由于缺少丰厚的人文精神积淀,一旦自己的追求遭遇挫折或受到阻拦,难免行为极端,当代青少年自杀者多、伤人者多,有为骗钱不惜自残者,甚至有为得到奢侈消费品出卖自己身体器官者,凡此种种,让人不禁扼腕心痛。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关注生命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把这样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2.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位哲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人文文化的传承,就会不打自垮。当下,我们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这个复兴,当然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珍视生命价值、充满人文情怀、具有自律精神、气度雍容、勇于担当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有了这样的人文精神,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欲无度者、生活糜烂者、疯狂拜金者。

三、方法措施

1.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当好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拥有阳光”。一位教师,尤其是一位语文老师,他自身的知识积累、思想深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等本身就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垂范。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良好深远影响的语文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丰厚的修养熏陶感染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正确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向好,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高尚人文情怀。见贤思齐,人之本性。

2.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文章中充满人情美、人性美的人文精华,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新版高中语文教材 60%的篇章都是文学作品,选录了众多的中外名篇,脍炙人口的古今诗歌。这篇篇美文融汇了世间百态,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展现了历史变幻人生沧桑,丰富的人文内涵正是同学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屈原悲天悯人,满心是对社稷民生的关怀;先秦诸子散文中所体现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巴金在《小狗包弟》中,“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作家那勇于解剖自我的忏悔精神;戴厚英在《人啊,人》中对过往历史表现出的坦率和真诚——“上帝的交给上帝,魔鬼的还给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脸上”,这种反思人性、呼唤人性的胆量令人钦佩;《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凌云壮志。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时,应尽量淡化其应用性和政策的阐释性,而让学生以个体的想象、情感共鸣与这些智者哲人、仁人志士、语言大家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尽情徜徉其中,尽情领悟其人文精神内涵。

3.转变教学理念,创设一个既让学生如沐春风又能支持良好精神品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塑造健全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备课,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去授课,努力创设一个关怀学生个体、使学生乐学、又褒扬美德的良好教学氛围。充满关怀、氛围愉快,学生才能乐学愿从;弘扬仁爱、善良、感恩的向善人性,鼓励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美德有鼓励有支持,学生就能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老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正应体现于此。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有一个著名的苏格拉底千年之问——美德能教吗?人文发展史已给出肯定的答案。人的美德养成需要早渗透早培养,自律精神、同情心、诚信、挫折忍受力、道德底线等,是可以通过家庭的教育、老师的鼓励、社会的弘扬塑造形成的。营造美德支持氛围,是美德养成的关键。当然这个氛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共同参与,但营造课堂小氛围,一个老师以一己之力完全可以做到。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贴近生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颗易于感动的心灵,锻炼一个明辨是非的大脑,从生活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1)指导学生做每日美文摘抄,写心灵感悟周记。美文摘抄是课堂人文和知识教学的延伸,周记是心灵感悟的随笔,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这比喻为进行的道德长跑。一句启迪人心灵的话,一段优美动人故事,一篇情文并美的文章,都可成为摘抄的内容,从中同学们可培养生活的积极趣味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丰富自我丰富生活;一株小草春日的生机,一片白云飘逸的身影,一只小鸟清晨的欢唱,一个陌生人善意的微笑,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妈妈一句关心的唠叨……若能时时捕捉生活中的美,感悟人性的善,体味爱与关怀,美的点点滴滴、爱的涓涓细流便会不断地滋养着孩子的心性,柔软着少年的心灵,不断地感受爱,才能不断地释放爱的正能量。

(2)布置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当下事,培养善于观察生活、正确认知世界的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当中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可能奠定其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进行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现实的道德说教,课堂上的伦理规范同现实生活脱节,很有可能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分裂,进而形成人格分裂,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可怕的。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不断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明辨假、丑、恶,把书本上所学、课堂上所讲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发扬光大他们眼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进一步明确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基础,最终达到我们的育人目的。

(3)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各种视听读材料,引导学生一方面深入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一方面广泛地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放眼世界,开拓视野,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真、善、美、爱、自由、公正等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做一个有灵魂有信仰的人,一个富有积极趣味的人,最终获得境界提高、人格完善。

人文教育可能无法带给人可称可量的功和利,对“生而为人”来说却是必不可少。台湾一所大学提出其“对外求生存,对内能自处”的人文办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只重了前者,往往忽视后者。没有自得其乐的情趣境界,缺乏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囿于恩怨情仇,羁绊于利益得失,人何以自处?愿我们的教育勿忘育人重任,望我们每一名身负育人之责、传承文明之重任的语文老师,都能点亮青少年灵魂的灯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照亮一段路。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