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芳,苏建军,黄解宇
(1.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西运城04400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生态城市概念首次是由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正式提出,技术和自然是评价生态城市的重要两个要素,在城市建设中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要得到最大发挥,但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想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能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生态良性循环。[1]智慧城市(smart city,intelligent city)于2008年由IBM公司首次提出,是“智慧地球”的主要体现。[2]
生态智慧城是把智慧与生态两个特征融为一体,同时包含自然与人类文明精华智慧与生态两大主题,综合利用各类技术,从社会结构、环境系统、人际关系、美学和美德等方面构建以人类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类型。智慧化和生态化体现出智慧生态城的两个核心要素。[3]伴随着移动技术的兴盛、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创新化的民主化管理,生态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同时也成为治理城市的新方式和新理念,生态智慧城市逐渐会成为在继承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一种高级形态[4]。
自生态智慧城这一理念提出后,建设生态智慧城很快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我国以2010年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为开端,开始以生态智慧为理念的城市建设,并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智慧城市的各类规划措施,随后在全国掀起了建设高潮。由于我国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实践经验有限且理论指导不足,目前国内对生态智慧城市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指导生态智慧城建设的相关理论明显不足。国内学者主要从哲学、社会、功能、经济和空间讨论了生态智慧的内涵,着重提出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关于生态智慧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的概念界定。
此外,部分文献还集中于对生态智慧城的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指标[5],指出技术和信息的结合使用在城市建设中的便捷性,提出了生态和智能技术为主的城市发展之路。然而,现有文献中,关于城市所拥有的文化属性对生态智慧城建设的作用研究几乎空白。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6],关注城市文化属性符合生态智慧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讨论文化在生态智慧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大大避免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以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智慧城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因此,本文以运城市为例,从盐池文化旅游开发视角分析文化属性在生态智慧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生态智慧城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2013年运城市开始提出以“关山纳秀筑多彩智城,千秋古韵绘诚信之邦”为主旨,以“绿坡、治湖、兴业”为重点的总面积为401平方公里的生态智慧城建设规划。[7]运城生态智慧城以盐池为核心区域,重点规划区为盐湖及周边地区,包括解州、东郭两个镇及若干村庄,共246平方公里;协作区为运城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北部高新区三部分,占地面积 155 平方公里。[8]
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立足于运城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的特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坚持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生态建设中把盐池修复治理和南山生态园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体现出自然生态修复、文物遗迹保护、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规划理念,突出生态智慧建设中的生态特征。
以文化为建设中心,突出以盐湖历史为主的城市文化,加强文化旅游智慧产业的建设,形成一个生态智慧中心,两个区域带,最终建设成盐文化的文化再现区和盐文化的旅游体验区;在生态智慧城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五大板块——生态养生休闲、盐文化旅游、商务休闲中心、城市休闲娱乐、新型产业板块,[7]这些不同功能的板块贯穿于不同的生态廊道,他们相互补充和融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共同发展格局[8]。
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运城建设成为以“古中国”为标识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综合实验区提供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对周边城市起到一种引领和示范的作用。[9]这与原有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建设原则“合而不争、协调发展”不谋而合,承载宜居宜业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成为一种现实。
运城在生态智慧城建设,在环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提倡发展智慧产业,引领传统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等的生产方式变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目前建设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整体规划编制中,运城主要依托了新加坡邦城公司,完成了《生态智慧城概念规划》和《盐湖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概念规划》两个规划编制[4];并且对禁墙以内,盐池周边和部分核心区域完成了地形地图测绘工作;同时要求对运城生态智慧城总体规划突出长期性和应用性,部分专项规划编制要突出高水平、高要求。但在整体的建设规划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盐文化历史发展主线,盐文化表达只是侧重于在盐池的保护和修复,没有更多的关注周边相关盐文化历史遗迹规划和建设,以至于盐文化表达比较单一。在目前的建设中,宏观层面上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建设表达不足,不足以体现以文化为灵魂的城市建设主旨。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虽然对跨湖大道改造工程、环湖路提升工程和综合供气工程三大工程进行了总投资为3亿元的综合治理。其中,投资2亿元的环湖路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环湖南路和环湖北路铺油和绿化、总路程的亮化工程,坐落于盐池北路的池神庙至东禁门段污水处理等。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盐池将会从城外水变为城内水,最突出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水面过于辽阔,以至于看不清楚对面的景观,容易形成视觉上单调,缺乏层次感,降低了景观欣赏的满意度。第二是盐池周边的水岸线比较散乱,参观者无法享有一个完整的滨水行走空间,因而作为城市客厅的功能明显不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山水景观因而不能得以充分体现。
运城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了运城人才密集的智力优势,立足于运城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引入了一批新能源科技等生态智慧产业。这些新型产业体系支撑城市发展,保障了城市宜居功能,但运城经济发展中起重要带动作用的旅游产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运城提出全面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著名的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4]的建设目标缺乏有力支撑,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由盐文化旅游开发带动运城城市建设和新型服务业转型的功能没有得以体现。
盐文化孕育了运城,运城与盐池文化不可分割。历代不仅有40多位皇帝巡幸运城盐池,而且历史名人如包拯、欧阳修等人也都曾在盐池掌管盐池政务;河东运学是运城地区的盐商专门为培养其子女而开设的学校;专门修建的供奉池神的池神庙表现出国家对盐池的重视;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神牛造池、关公战蚩尤、包公盐池断案及虞舜《南风歌》、郭璞的《盐池赋》、柳宗元《晋问》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10]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河东文化故事。所以说,运城盐池的文化独特而又丰富,四千年的历史不仅在在政治、文化、建筑、水利、城市、教育等各方都留下足迹,更是在运城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成就,这些都必将成为运城生态智慧城独特的文化符号。
盐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了生态智慧城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盐湖治理工程中,随着引黄河水进盐池工程、盐池池北引黄河水管道工程、盐池堤坝整修及绿化工程、盐池观礼平台和驳岸、盐池码头建设的逐步完工[7],将形成包括盐池湿地公园、池北生态观光园和盐池文化体验园等系列盐湖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这些不仅成为盐池旅游新的旅游亮点,而且随着移动网络运营商如联通、电信等与运城市签约共建“宽带示范城市”,智慧旅游发展加速了运城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旅游产业涉及城市产业结构中的餐饮、娱乐、交通、住宿等产业。以盐文化旅游品牌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遵循“产业支撑、产城一体”,强调产业功能,以盐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构筑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生态、文化、智慧三者的融合发展,为生态智慧城建设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运城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提出抓住历史这一大好机会,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这一规划区域的核心城市。城市凝聚力和表达力除了经济和政治要素外,文化要素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盐池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古老性,展示出运城具有“古中国”的文化属性,城市文化符号与盐池文化不可分割。因此,盐池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带动运城城市建设的进行,更能在三省四市中体现出她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运城生态智慧城的建设,要遵循文化为主导、保护为原则、服务为保障的建设理念,从盐文化挖掘、盐池环境再现和盐文化再生三方面进行塑造与建设。
以盐池历史为轴线,形成圈层发展的格局。生态智慧城建设要坚持遗址保护为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遗址进行开发规划,使盐池文化的再生再现,最终形成一个由古至今、时空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廊道。依托盐池发展历史形成贯通晋南发展史展示为轴线,以晋风、盐史为廊串联,利用地形打造渐趋宏大的空间序列,体现盐池文化的深厚内涵。
核心遗址保护区,第一层发展圈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区。第二层发展圈为盐池文化展示区,通过盐池园、博物馆等集中展示盐池历史发展,在盐文化博物馆里,通过展示古代池盐生产的模型和图像讲解,从而再现古代池盐生产技术流程。游客通过参观这些复原景点,才能真实体验池盐文化博大精深。
第三层为开发建设体验区,提供盐池文化和晋南文化的体验场所。历史上依存下来围绕盐池一周的禁墙,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封建性质的盐产业城堡,在1949年后逐渐衰落,到21世纪初破落不堪。现在随着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在不影响盐池生产的情况下逐渐恢复,重现历史原貌。遗留于盐池周边的人文景观,如哑姑泉、巡盐察院等众多的反映盐池历史的人文建筑,要通过有层次规划、分步骤开发,把盐文化隐形的要素最终得以显性表达,变为视觉美、感触深、并可直接消费的旅游文化系列产品。
同时引进系列旅游产业项目,如特色文化项目、娱乐体验项目、活力滨水项目、休闲游憩项目、商务会议项目等,并积极发展低碳、环保、创意、科技型的可持续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带动运城新城区的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区位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进而建设规划形成“一轴三园”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即盐文化轴,以盐文化博物馆、盐文化体验园、盐湖文化城等表现盐池历史发展脉络,展现盐池历史的兴起、兴盛。
三园:包括都市休闲养生园、华夏文明起源文化园、盐湖文化体验园。古盐池版图是华夏文化起源文化园的蓝本,全面反映古盐池在交通、水利、建筑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充分展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体制下盐池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衍生的古中国,古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
同时建设盐池工艺展示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在切实保护好盐池的同时,布置陈列展示不同时期与盐业相关的农具、农耕技术等农业文化。其中虞坂古盐道建设要通过对古盐道的设计工艺、建筑风格进行保护、修复,进而研究其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盐湖文化体验园的建设,可以通过巨型盐池文化主题群雕,衬托盐湖文化园的恢宏气势,从而反映盐池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建设的核心区域为盐池,将盐池空间内的“水”融入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中,是塑造运城生态智慧城的中观策略。
(1)以保护盐池为主,为城市发展预留有效用地。盐池是运城南区与运城中心城市的水域衔接过度区域,盐池周边开发规划定位为原生态的高端休闲养生地。因此,严格控制盐池周边地区的开发,保持其自然乡村景观,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和无污染性,为今后城市发展提供有序的用地保障。
(2)改造盐池及其周边,完善城市客厅功能。盐池修复和治理只是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中的一小部分,运城向南拓展后,水域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出来。适时进行高规格的水域设计和改造,丰富水域面积景观层次,突出城市中水域空间的文化底蕴,同时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不同功能的休憩空间,完善了盐池周边作为运城生态智慧城市的水上客厅的功能。
(3)打造盐池与周边村镇的水系网络。贯穿于盐池与周边村庄之间的河道,不仅保存了运城古盐池与周边村镇的地理空间格局,而且保存了古盐池的历史文化记忆。在整体上,保持古盐池与村镇之间的河道空间格局,逐步恢复和贯通盐池历史水系网络,并结合运城黄河金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形成独特的运城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的水系空间格局。
(4)以多样的滨水空间组合发展盐湖新城。运城南区是运城生态智慧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以碧桂园为主的宜居城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开发区中缺乏统一的滨水区域的空间格局,水域与城市的融合度不高。南山生态区的开发要与盐池的整体建设规划思想相统一,避免独立开发规划;南山生态园和盐池文化体验区、盐池遗址中心等建设要以水为引导,以山为依托,组合构成山水为一体的滨水综合发展区。
(1)创意发展文化运城,建设山水景观长廊。运城位于山西晋南边缘,传统产业以农业为主。但伴随着运城航线的增加,高铁的开通,已经形成运城距离西安、郑州仅仅1小时的交通经济圈,旅游交通通达性大大提高,信息旅游业将成为引导运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运城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核心城市也将逐渐形成。构建以运城为核心城市的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大旅游区的框架,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形成,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2)同时依托盐池的保护和修复,加快盐文化遗址的开发和建设,加强运城旅游景区智慧旅游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提升运城作为生态养生地的形象品牌。因此定位为国际性高端休闲养生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文化旅游更是现代旅游的高级态势,展现出强烈的发展势头。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区建设过程中,运城作为规划区的核心城市,应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对盐池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推动“中国死海”盐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盐池,了解盐池文化,其实也就是认识运城的过程。通过资源整合,使生态与智慧相互交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最终把运城建设成为生态智慧的示范区。
[1]陈柳钦.智慧城帀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剑桥.智慧定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3]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5).
[4]李小.跃然而出的生态智慧城[N].运城日报,2014-03-27.
[5]李鹏,刘雷.试论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指标体系的构建[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6]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苏黎原.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建设生态为先智慧主导文化为魂的产业新城[N].运城日报,2013-09-15.
[8]张越.将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推向国家层面[N].运城日报,2014-03-10.
[9]盛德华.运城盐湖旅游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10]柴继光.运城盐池解放后50年的变迁[J].山西文史资料,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