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峻波,刘福军
(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2005年中央首次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问题。随后的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2011年12月,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做好新农村的信息服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高校图书馆是文献聚集地和信息中心,信息资源相对密集,能系统、科学地组织、开发、整合信息,对于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从始至终信息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是以生物技术为内容,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和知识为必要的生产资料,对自然、经济、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集成与存储、传输与应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手段,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服务。
电子农业是农业信息学、农业发展和商务中正在崛起的领域。国外对农业信息化更为普遍称做“电子农业(e—Agriculture)”。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定义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提供或改善的农业服务、技术传播以及信息。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农业环境、农业科技、农业人才、农业劳务的信息化,以及农业政策和国际市场信息化、农村基层组织的信息化。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息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自2004年我国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开始,截止2010年,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1%,其中农村覆盖率为95.10%;全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3%,其中农村覆盖率为91.9%。目前,我国基本实现已通电地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处于落后状态。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的水平相差近3年;全国的文盲、半文盲90%在农村,其文盲率达到13.8%。据专家测算,“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程度仅为44.2%。在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因特网在城市的普及率为农村的740倍”。
农业院校图书馆,其馆藏资源特别是有关农业方面的馆藏资源相对密集,对信息的开发利用,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和评价能力较强,在为农村信息化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凭借自身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农村开展信息服务意义重大,优势明显。
农业院校图书馆藏书与信息采集从农业院校学科特点出发,侧重于农业和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农业信息类型多,数量大,文献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以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文献总量达253.27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120.92万册,电子书刊132.35万种,视频资源14 319份。拥有10多个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涵盖农学、园艺、植保、茶学、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经济、人文、计算机、外语、水电、农机等50多个学科范畴;拥有馆藏书目数据库、国内有影响的综合类数据库、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20余种,自建及合作共享数据库60余种。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技术提高及应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为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使其产生较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农业高校图书馆是情报检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批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检索专门人才。他们既有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也具备信息检索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信息操作及信息传输能力,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及精通检索技巧。同时,农业高校还拥有大批服务于农业一线的专家和教授,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农村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把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这些专家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可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国三大科技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占全国1/3以上。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70%—80%的贡献率,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图书馆应本着服务于农村科技的原则,通过信息传递、信息引导及信息技术的理论支持,使高校农业类科技成果这项巨大的信息资源服务于农业科技,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高校农业类科技成果的转化寻找广阔的市场。
尽管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为社会所共享成为了可能。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应为当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农业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者应转变服务意识和理念,肩负起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
自2007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国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利国的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一些农村开设了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但是,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馆舍陈旧、狭小;没有专职、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下;购书经费匮乏,藏书量小且图书破旧,文献类型单一,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大部分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与农民切身相关的书籍,例如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书籍、土地法和税法等书籍较少。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扶当地的农家书屋。通过直接对口帮扶,对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书架、书籍、电脑的相关支持,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图书管理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图书资料的编目等建设;通过对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开展广泛宣传,吸引农民注意力,诱导农民走进图书馆,提升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人气;通过农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这一平台,搭建起农民与农业专家联系系统,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可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利用自身的网络平台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其它相关农业信息网站的链接,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自己的网站发布本校农业科研成果,使农村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科技信息、最实用的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根据当地农村需求,将全国高校和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校教学资源为新农村建设共享,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和网络环境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整合,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全新的颇具挑战性的增值服务项目,并已开始得到了重视,应不断加快建设步伐。
“数字鸿沟、信息分化、知识距离”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业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转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为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1] 王筱.中国农业的信息化布局[J].农经,2012,(12):20-23 .
[2] 郭书普.构建我国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5(9):89-91 .
[3] 梁敬东.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5-27 .
[4] 王陇民.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电子政务,2008,(4):68-71 .
[5] 焦林.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13,(1):71-73 .
[6] 苏金妹.农村知识贫困与县级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就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10-112 .
[7] 孙岩.农村人文贫困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25(1):1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