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云药之乡”建设 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2014-08-15 00:50平,董
云南科技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药材云南中医药

李 平,董 漪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连续发展史的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当今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与活化石。中医在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及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1.1 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8年毛泽东同志曾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倡导并发起的“赤脚医生”活动,使中医药在我国城乡得到了大规模普及。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推动的“针灸疗法”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国针灸”热潮。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70%以上的人口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我国已与世界上近半数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或传统医药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2006年6月,《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0年11月,“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 从6本中医经典著作看中医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中医药始于炎黄、形于秦汉、兴于宋元、成于明清。

从6本中医著作来看,我们可认识和了解中医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2.1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黄帝内经》可以概括为3个“第一”: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这部著作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及其产生、治疗和防范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第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2.2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年间,是第一部中药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基础。《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神农本草经》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1.2.3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临床医学的开山之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方法的系统建立,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3个世界第一:

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

首次记载了药物灌肠;

首次记载了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据统计,截至2013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1.2.4 《千金方》

唐代医圣孙思邈所撰。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我国最早一部 “百病可治”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1.2.5 《新修本草》

成书于公元657-65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新修本草》正文部分收录了850种药,比前代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后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400余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由于《新修本草》内容丰富,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四散传播,最早由当时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徒传过去,对日本医学界影响很大,不久又传到朝鲜等国。

1.2.6 《本草纲目》

由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 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该书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该书对世界自然科学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2 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医已有数千年历史,但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由于当时主要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随着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末年,西医与中医渐成对立之势。民国期间,西医借“科学”名义,排挤中医,并在1929年通过行政手段“废止中医”,中医经抗争幸免。

在中医发展历史中,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19世纪末清朝晚期洋人开始来华兴办医疗机构,洋医“技法新奇”对传统中医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国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引爆了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直到2006年,方舟子出书《批评中医》,张功耀发表《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运动,何祚庥到处讲演,批判说“中医是典型的伪科学”。我国历史上一共有过五次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像曾国藩、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名人都曾经反对过中医。

新中国建立后,西医延续强势,而中医则借“赤脚医生”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借“针灸疗法”扬名海外。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养生保健理念的兴起,中医再次火爆。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从“还原科学”到“系统科学”的深化,中医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证实。

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是一个最有争议而又绕不过去的沉重话题,也是一个最难说清楚而又必须说清楚的话题。

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是中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西医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十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人类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2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在世界医学3000年历史进退中,中医药曾经领跑,一度落后,现正在赶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发展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国把“中西医并重”确定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加大投入,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多方面发展。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发展传统医药的方针政策,我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订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传统医药的发展走向依靠科学技术,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并于同年10月实施。该《条例》从起草到公布,长达20年。《条例》的公布和实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近百年来中医药界前辈和大批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卓越奋斗的结果,是对1929年1月原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废止中医案”的彻底否定,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其重大意义,应该从历史的、社会的、世界的角度加以评估。

自1997年1月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来,历史已走过了整整17个年头。17年来,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3 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民族医药资源,为“云药之乡”建设铺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美称,是我国著名的生物资源富集区。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有1.8万种。在全国12 000种中草药资源中,云南有6559种,居全国首位,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150万种昆虫生物资源中,云南拥有的昆虫种类占全国的55.3%。云南的天然香料植物多达500种,堪称世界之最。在全国现有野生植物药材中,云南占有80%以上。云南野生植物药材蕴藏量9亿多千克,其中100万千克以上的有96种,10万至100万千克的有191种;家种植物药材有145种,年产量2200多万千克;动物药材(藏)量44万多千克。云南药用微生物资源也很丰富,仅放线菌已分离到的种属约占全世界公开报道的50%。这些宝贵的药物资源,为“云药之乡”建设造就了“天然”比较优势。

云南省民族众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了以彝族医药为主干、汉、傣、藏等医药为分枝、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独特的云药文化体系,有文字记录的各民族药材达1300多种,民间验方1万余个。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灯盏花系列产品就分别源自于彝族药和苗族药。充分发挥云南中药材资源优势,对民族医药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开发,不难形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规模化、系列化独特天然新药。

战国先秦时期,中原汉文化传入云南,中医药学随之传入。云南各族人民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地的疾病和开发药物资源,创立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学。云南的地方中医药是内地中医药学理论与云南本地药物有机结合的产物,尤以擅长防治高海拔、内陆地域、立体气候带疾病为其优势。

明代以后,云南的中医药学达到兴盛时期,出现了一代中医名家, 同时出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术价值的中医药著作,如:《滇南本草》、《医门览要》、《玉龙本草》。

云南省少数民族医药的主要代表有彝医药、傣医药、藏医药;主要中医药著作为《滇南本草》。

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云药文化”,为“云药之乡”建设聚集了丰富内涵。

云药文化是多民族医药文化在特定的富有多样性的地域内、在历史长河中、以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为背景,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励练形成的。

云药文化可比喻为以彝族医药为主干,以汉、藏、傣族医药为枝,以其他各民族和民间医药为叶的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

云药文化是多维的,它来自于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医药知识。

云药文化是多相的,它覆盖了多种民族和不同宗教文明的医药理论、哲学思想、健康与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云药文化是多层次的,即有单方、复方、也有祖传秘方。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使用虽然常有交叉,但往往同物不同用。

云药文化是开放性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4 “云药之乡”建设,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重大创举

4.1 深入开展“云药之乡”建设,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开发及中医药现代化发展。1999年云南省即着手规划云南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0年6月正式向国家科技部申报立项。2001年5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规划总投资31.4亿元,从2001年至2015年分3个“五年”实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研究开发、中药产业开发、市场营销和配套服务四大体系。

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云发﹝2003﹞1号),提出要像打造“云烟”一样,打造“云药”。

2008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明确提出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列为六大重点产业创新工程之一。

2009年2月,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云药之乡”建设活动,这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云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药之乡”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特有的道地药材天然优势,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中药现代化基地,我国最重要的野生中药材繁育基地,我国最重要的天然药物原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加工基地,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中药材贸易物流基地。

4.2 “云药之乡”建设主要成效

4.2.1 打造国内最重要的中药现代化基地

“云药之乡”建设,充分调动了全省上下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云南中药材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发展。

全省共培育并认定了50个“云药之乡”;建立了滇东南以三七为主、滇东北以天麻为主、滇西北以滇重楼及高山药材为主、滇中以彝族道地药材和滇南、滇西南以傣族药材为主的5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培育并认定了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43个、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57个、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15个;建立了三七、灯盏花、云木香、铁皮石斛等4个品种6个GAP基地。

2012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公顷,比2008年的8.67万公顷增加了3倍多;中药材种植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实现了两年翻一番;中药材加工快速发展,中药饮片同比增长了170%;中药提取物产值达到6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植物提取物出口居全国第二位。

4.2.2 推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云药之乡”建设,促进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一、二、三产业实现销售总额77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18亿元,较上年增长47%,其中:医药工业产值278亿元、销售收入339亿元、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29.24%、27.07%、25.11%、21.17%。全省医药流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6亿元,比2011年增长25.94%,利润总额8.11亿元,比2011年增长51.52%。

4.2.3 培育大企业成为云南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

“云药之乡”建设,培育了云南白药集团、昆明制药、特安呐制药、滇虹制药、生物谷灯盏花药业、龙津药业、维和制药、圣火药业、施普瑞制药和绿A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药品制剂研发生产企业。培育了文山苗乡三七公司、红河千山公司、丽江华利公司、版纳红土生源公司、红河群鑫公司、玉溪万方公司等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培育了东骏公司、鸿翔公司和健之佳等一批药材、药品连锁经营企业。

至2012年底,全省有77家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5家成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4.2.4 中药标准化研究取得突破

全省完成了100个傣药材、100个彝药材的药材标准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彝药材标准库,颁布实施了云南中药材标准370个、中药饮片标准193个;汇编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Ⅰ—Ⅵ册以及《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Ⅰ—Ⅱ册。这些标准达到国家药材标准的技术要求,经省药监局审定后颁布实施。通过近年来的持续研究,云南省地方药材质量标准研究达全国领先水平。

4.2.5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云药之乡”建设的深入开展,云南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主要以药材、植物提取物的形式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中药产业发达的国家,尤其是面向东南亚拓展市场成效明显。云南白药集团、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昆明制药集团等在越南注册的16个品种以药品或保健品获准进入越南市场,在缅甸获准注册的云药有40多个品种,在泰国获准注册的云药有30多个品种。其中,昆明制药集团开拓了以缅甸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以及以坦桑尼亚为中心的非洲市场,蒿甲醚产品已在40多个国家登记注册。

5 进一步推进“云药之乡”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认真实施六大工程

为实现“云药之乡”建设“5111”(即重点培育50户大企业、100个大品种、10个大品牌、1000亿的经济总量)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认真实施六大工程。

构建大平台。到2017年,建成2—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全省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培育大企业。到2017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1—2个,超过50亿元的1—3个,超过10亿元的5—7个,超过5亿元的15个,超过1亿元的企业40个以上。

建设大基地。到2017年,申报国家认证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达10个以上,建设100个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省级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30家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

培育大品种。突出支持云南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以三七、灯盏花、石斛、天麻、滇重楼、滇龙胆等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中药材大品种为重点,培育10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品种。

培育大品牌。打造知名品牌。以云南特色系列产品为主,培育云药品牌集群,推行品牌战略,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品牌。

策划实施大项目。策划实施4—5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争取20—3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等国家项目,为云南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5.2 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 “云药之乡” 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

《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将会在未来10年进入高速发展期。美国的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其他发达国家也均达到10%左右,而我国目前仅停留在5%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健康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将为“云药之乡”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把国家战略同云南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切实推动“云药之乡”建设向纵深发展,在8万亿盛宴中占有一席之地。

5.3 充分运用“大数据”,依托“智慧医疗”理念,将“云药之乡”建设引入更高境界

当前,我们正进入“大数据”时代。怎样认识中医,怎样发展中医,我们必须运用现代科学,必须运用现代智慧。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把我们带进了“智慧医疗”时代。“智慧医疗”的核心在于“治未病”。“治未病”的理念正源于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人类的平均寿命有2个里程碑。1796年发明了种牛痘,将人类的平均寿命从18岁提高到40岁,这是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叶,从真菌中发现了抗菌素青霉素,使人类的平均寿命由40岁提高到60岁。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4.8岁。

未来,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随着“智慧医疗”的深入开展,在保持“未病”即健康的状态下,或许有望使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从74岁提高到94岁或更高,再实现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智慧医疗”时代,中医养生理念已渗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药材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选择,日益受到青睐和追捧。城镇中冠以“道地药材”、“参茸虫草”的店铺越开越多。名贵中药材以克计量,价格不断攀升,与长期持续低迷的黄金价格走势形成强烈对比。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石斛,其地位堪称植物中的“大熊猫”。市场上的石斛花,已达每克10元以上,其售价为普通蔬菜的千倍数千倍,其价值正在于独特的滋阴养血功效;以“药食两用,活血第一”著称的云南道地药材三七,其年产量现已突破1000万千克,且3—5年内将分别达到5000万千克和1亿千克,其增长速度已超出翻番的概念;云南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30万公顷,平均每150个云南人拥有1公顷,至今种植面积仍在继续扩大;投资石斛、投资三七、投资养生,正成为越来越多成功企业家的时尚。这一切,表明中药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重要位置,表明“治未病”的中医养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表明“云药之乡”建设任重道远,未有穷期。

追求人类健康长寿,这是我们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建设“云药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依托“智慧医疗”理念,将“云药之乡”建设引入更高境界。

5.4 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机遇,建设“云药之乡” 升级版

东盟国家尤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与云南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传统医药相互交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传统医药与文化。应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机遇,扎扎实实建设“云药之乡”升级版。当前应主要抓好2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升级打造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自2007年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已成功举办了6届,得到了次区域各国政府、学术科研机构和民族民间医生的关注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 升级打造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努力将其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专业学术论坛。

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法律保障,鼓励、引导和支持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利用先进成熟的经验,到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GAP和GMP建设,切实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云南中医药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