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取决于学校的科研发展水平,这无疑对学校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分析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有关对策,这对强化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激活科技资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实力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是由一些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实验条件差,经费不足,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少,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有教师认为,地方高校是教学型大学,其优势在于教学而不是科研,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地方高校从事科研会冲淡教学,会造成教师精力的分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还有的认为,搞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事,地方高校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与研究型大学抗衡,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等。这些思想在地方高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但不利于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加了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客观地说,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在目前仍然相当分散。不要说科研的国际国内合作,就是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学科专业合作也不多,大多数人团队意识不强,仍习惯于单打独斗。有些科研团队,形式上是有了,但由于缺少实质性的科研活动,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高校的科研力量得不到有效地整合,没有形成科研创新合力,科研创新的潜力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1],因此大大阻碍了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来看,普遍存在经费预算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科研资金流失严重、科研经费低效利用等问题[2]。首先,在科研经费预算方面,很多情况下,项目申请时的经费预算并没有真实地反映整个科研过程所必须的各项成本,而科研管理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审核,致使科研经费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往往存在明显差距。其次,从经费结算管理来看,科研经费并没有完全用于科研支出[3]。不少课题在结项尚有大量资金结余,而这些经费由课题组在课题结题后支配和使用,表明并没有完全被用作课题研究支出;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还存在科研资源流失和低效利用问题,如有的虚开发票套取现金,有的将个人或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经费予以冲帐,有的项目在没有严格论证的情况下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却并没有经常使用,甚至长期闲置不用。
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基本上还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工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等的被动管理。虽然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组织项目申报非常重视,但对课题的立项及结题的过程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包括对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没有进行认真的审查、咨询和论证,较少过问所申报课题的创新性,较少对课题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帮助;课题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也没有与课题组负责人签订协议,即使有协议,也是流于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部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也难以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从结题管理来看,由于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成果验收管理不严格,致使部分课题主持人缺乏责任心,治学态度不严谨,一些课题迟迟不能如期结题,即使能如期结题,其研究质量也大打折扣。
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但大部分的成果是理论成果而不是应用成果。根据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我国论文发表数量上的排名位居全球第二(2007数据)[4],但真正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专利成果的不多。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率低、产出投入比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仅占成果总数的22.8%[5]。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科研管理机构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对科研成果评价不科学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说地方高校是以教学为主,但不等于不要科研。反之,研究型大学也不是只搞科研,不搞教学。教学和科研是任何类型高校的两项职能,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研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6]。教学是对科研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搞科研,还应将其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新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一是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实用、更具有个人特色;二是可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要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工作。根据学校的优势,结合市场需要,选准研究方向。第二,要合理地组织学术梯队和学术团队,使学术梯队和学术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充分发挥学术交叉、优势互补的优势,使科研工作具有连续性。第三,强化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要克服官本位的思想,加强对科研投入产出情况的跟踪调查,对没有产出或无望产出的项目应及时冻结经费,并处罚在2—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级别的项目。对有一定产出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要求课题负责人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高校科研管理不仅应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更应重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建立项目立项、实施、结题3个阶段管理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立项目联系人制度;建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管理激励和制约措施;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级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同时科研管理要强化市场意识与效益观念,强化产权意识,重视项目鉴定,重视成果管理,加强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应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意识,站得高、看得远,既了解本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创新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在工作中拥有服务创新的意识,摆脱“传达室”、“办事员”的身份观念,主动适应科技市场,为科技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将各项管理工作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重视市场调研,强化科研课题选项工作。摆正位置,正视不足,客观地分析科研队伍,合理地组织科研力量,扬长避短,在重视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更要重视横向科技开发,按需求来组织科研课题选项和立项工作,通过不断积累,使科研上规模、上水平。其次,在产学研合作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当校企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强调校企之间应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第三,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对从事横向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完善配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旨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锻炼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为学校教学寻求合适的实习基地。
客观地说,地方高校科研基础薄弱,研究资源配置相对弱小,没有优势领域,承担国家纵向课题研究相对来说优势不明显。但是,可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纵横向课题研究,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研究,这不仅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地方高校科研生命力之所在,更是打造科研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在通过不断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最终承担起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从而帮助提升地方社会的经济实力,也为地方高校打造科研优势、实现特色办学提供可行途径。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要从根本上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必要条件。科研管理机构必须客观认识、总体把握和正确处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强化科研管理创新,激活科研资源,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实力与水平,为实现地方高校科研的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谢素萍,王臻,朱付元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165-167.
[2]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8):22-281.
[3]周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6):241.
[4]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8年)[EB/OL]: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
[5]李倡平.刍议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0(5):55.
[6]陈伟达,侯卫国.试论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J].发展研究,2006(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