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宇新 李悦玲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单纯依靠自身研发而满足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需求显然难以实现。通过技术并购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目标公司专有技术或专利权,是众多跨国公司,大中型公司快速、全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并购研究是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技术并购是否能够对企业研发能力带来根本性影响,技术并购如何实现企业研发资源的整合,技术并购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成为目前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技术并购不断涌现的实际,通过对技术并购相关文献的梳理,试图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为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975年,经济学家 Williamson Oliver E.在其著作《市场与等级:分析与反托拉斯,内部组织经济学研究》中,首次系统地提出技术并购的概念,并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理论研究。Puranam认为技术并购主要是大公司为获得小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对中小创新型公司的兼并和收购。孙忠娟等在研究了HemmertM,Girma S,Poon J P H和Mac-Pherson A的文献后概括性地指出:技术并购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标的企业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战略性并购活动,旨在通过获得新技术、有价值的技术资源,从而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稀缺且难以模仿的战略性市场能力。[1]1824-1829技术并购的目的往往是获得目标企业的无形资本或无形资源,藉此提升本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此,我们看到技术并购显然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并购。其并购模式更侧重于无形资源的整合和吸收。Haspeslagh&Jemison曾提出三种整合模式,并指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包括:吸收模式,适用于购并双方高度依赖;保护模式,适用于购并双方各自的独立性较高,仅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依赖;共生模式是吸收模式和保护模式的综合,即购并双方高度依赖,又相互独立的情况。刘开勇将技术并购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进入新领域型、技术升级型、技术完善型和技术互补型。胥朝阳、黄晶将技术完善型技术并购并入技术互补和升级型中,将技术并购分为技术进入型、技术互补型和技术升级型三种类型进行绩效的考察。[2]18-34李倩从技术并购的战略动机出发,将技术完善型、技术互补型和技术升级型并购合并划分为行业巩固型技术并购,将进入新领域型并购称为业务开拓型技术并购。
技术并购模式不同、并购企业以技术为核心的无形资源融合方式不同,则对企业绩效影响有着不同的机理和路径。Hansen认为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技术整合能力和效率是企业绩效提高的重要源泉。于成永等认为,被整合的技术知识跨度越大,整合机制越复杂,竞争对手复制或者模仿的难度也越大[3]103-109。Todeva认为主并方和被并方之间在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方面若有较强的依赖性,则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度较高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相对稳固、持久的产权关系,从而可以从战略角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谢学军研究显示技术并购方式选择与所并购知识资源特征有很大关系。如果知识的内隐程度越高,知识的互补性越强,则通过技术并购所获得的效益越大。知识内隐程度越高,表明知识可模仿、可替代程度越低,需要通过长期合作和吸收将内化知识转为企业切实的创新能力。而于成永等则认为,知识互补型反映了目标企业知识体系对主并企业技术知识产出的增益效应,互补性越强,表示并购企业合作度越高[3]103-109。Grant认为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核心能力的异质性,表现为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吴波认为,技术并购是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界面平台,技术并购绩效的提高和这一个界面平台管理水平有着一定关系。
(1)事件研究法。该方法由 Fama,Fisher,Jensen&Roll于1969年提出,它是检验并购绩效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以股价为计量指标,把企业并购看做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宣告日为中心的“事件期”,观察有无并购公告的收益变化,以此检验该并购事件宣告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事件期”长短的选择对于该方法的运用十分重要。一般而言,选用的“事件期”越长,有关事件的影响就越全面,但也越容易受到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2)会计指标研究法。虽然事件研究法在协同效应的检验中得到一定的认可,但其适用性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由此,一些学者采用可以连续反映并购前后企业经营业绩变化的会计指标研究法来对并购协同效应进行中长期检验。如Martynova&Renneboog对26项运用会计指标检验并购绩效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14项研究都表明并购之后经营绩效下降,7项研究表明在盈利能力方面无显著改变,只有5项研究认为收益显著增加。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以个别技术并购事件为标本,深入观察特定并购案例的绩效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判断并购事件的效果,这对于理解并购绩效的独特性有着重要帮助。[4]46-65Ruback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1981年杜邦公司对康菲石油公司的经典收购,结果表明:康菲石油公司股东的财富在收购后增加了32亿美元,而杜邦公司股东的财富减少了8亿美元[4]13-33。陈信元和陈冬华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两家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存在互补性和业务协同性,在事件窗口期间的超额累计收益率都较为理想。
除此之外,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的不同,还有其他评价方法。如自我报告法、学术小组评价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平衡记分卡等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适用对象上有着各自的优势。
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值有什么影响,实证检验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
(1)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温成玉、刘志新通过对2001-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主并方的96起技术并购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的创新绩效影响为正。[6]1-7Laamanenet等选取了1 879个技术并购案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并购双方同为技术型企业的,并购企业在证券市场的价值会提高7个百分点,而当并购企业不是技术型公司时则没有这种提升。胥朝阳、刘睿智、唐寅通过对我国1999—2004年发生技术并购事件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创值能力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并购对并购公司的创值能力产生了积极效应;业务开拓型技术并购的创值能力低于行业巩固型技术并购的创值能力;同属管辖内的关联交易增加技术并购的创值能力;代理成本对技术并购的创值能力有抑制作用[7]48-61。郑骏川对 2007—2010 年我国上市公司446次技术并购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科技型收购者主导的技术并购对企业内部研发具有替代作用,而非科技型收购者在并购当期并不会降低内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并购当年的研发支出对科技型收购者当期的市场价值具有额外的增值效应,但是这种价值增值效应并不会出现在非科技型收购者中。科技型收购者比非科技型收购者更能够把技术并购当年的研发支出转化为企业未来的财务盈利能力[8]92-98。
(2)负面影响或出现混合结果。中、印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认为:中国大陆企业实施的技术并购不但没有加速,反而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率的提升,这一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悖。王金桃、裴玲运用2004—2008年间我国58个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的纵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并购以及技术并购与内部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都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技术联盟虽然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内部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使技术联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9]136-143王宛秋、张永安以 2000—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公告为基础,选取41个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ROA和ROE相对值为评价基础,对该值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变化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并没有给主并企业的绩效带来显著影响,他们又结合频数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发现技术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10]104-109。
Ahuja和Katila认为:由于过高的收购成本和交易费用是导致技术并购后绩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技术并购使得企业资源投入分散、企业创新产出下降,导致增长减速。于成永,施建军研究了技术并购对创新与企业绩效影响的机制和路径,研究显示:技术知识相关性程度在技术并购影响创新产出中是正向还是负向关系尚未得到一致证据,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变量影响创新产出的结论也比较模糊。在技术并购下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研究中,有关制造能力与研发能力、市场能力等是否互补的证据相对薄弱。
技术并购绩效的提高,来源于并购企业技术资源的整合和研发能力的整体提高。Henderson和Cockbur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整体知识资源基础有很大关系,通过技术并购可以在较短周期里提升企业整体技术开发能力。由于不同企业技术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无形资源的特征不同,资源整合范围、力度不同,从而导致技术并购效果呈现不同特征。根据技术并购的驱动力、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将影响技术并购的相关因素归为目标企业的技术特征、主并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及其他相关因素。
(1)技术和产业的互补性和相关性。杜伊斯特斯认为目标企业产业的相关性对并购后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并购相关产业的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优于并购非相关产业企业。Cloodt等对2 429个技术并购事件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双方之间存在技术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则有利于企业并购后的创新。
(2)技术复杂程度。Brusoni,Prencipe和Pavitt提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专用性及标准化程度不同,则会导致相关知识的转移效率不同。技术专用性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越低,通过技术并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周期越长,技术复杂程度越高对技术并购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
(3)无形资源的规模。温成玉,刘志新认为:目标公司知识基础规模对并购后公司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6]28。而孙忠娟研究却发现:目标企业技术资源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会对并购绩效产生显著性积极影响。主并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R&D投入会显著地影响并购绩效。
(1)主并企业战略导向。主并企业的战略导向会影响技术并购绩效。刘文纲、侯汉坡认为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新技术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可能影响。如果企业的战略导向是成本领先型,那么,企业在研发初级阶段会影响企业既定战略的实施,破坏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技术并购的效果。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战略导向的契合度越高,则技术并购绩效越高。
(2)主并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影响。Tsai和Wang通过对台湾78家电子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内部R&D投资相对于外部技术并购对企业的影响有正向作用;温成玉、刘志新实证表明:并购公司并购前的技术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王金桃、裴玲研究显示:技术并购以及技术并购与内部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技术联盟虽然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内部研发投入的调节会使技术联盟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3)并购双方的技术、营销、文化等方面的协同作用。Lucas认为文化差异严重影响技术并购的绩效。如果并购双方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能够相互融合,则知识转移容易实现;反之,技术和知识转移只能更多依赖于行政命令和支持。王宛秋研究显示:技术并购受到来自并购双方在经营、组织和技术匹配性等方面的影响,技术并购后两个企业间的文化冲突、新企业中的权力变更和薪酬福利体系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并购后的绩效。[11]11-18
(4)主并企业财务风险承担能力。企业并购时不可避免地要动用大量的财务资源,因为并购后技术吸收、整合和战略调整也会耗用一定财务资源。所以,并购过程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及主并企业的财务实力必然会影响并购绩效。据统计,不同行业的整合成本占总交易额的比例为2%~14%之间。企业在估算整合成本时,必须充分考虑除了技术整合成本以外的文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1)并购时机。技术并购的时机同样重要。目标企业技术研发活动处于不同时间周期,会影响到并购成功率。处于研发初级阶段,技术成熟度还未显现,并购风险较高;而处于研发的后期,技术模型已经成型,并购财务成本因此会提高,也同样对并购后的绩效有负面影响。
(2)并购行业影响。不同行业生产周期和更新换代的周期差异较大,这势必影响技术资源的吸收和整合。温成玉、刘志新研究显示:对于那些技术周期较短的产业,如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研发周期长,技术投入大的产业,如医疗设备等产业,并购企业难以从目标公司获得短期的并购绩效。
(3)并购经验。Puranam和Srikanth研究发现:在整合过程中,并购经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并购经验的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整合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如组织动荡、文化冲突、人力资源流失等。
技术并购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技术并购却未必能提升企业绩效。因为技术并购后企业战略导向如何,包括技术资源等各项资源如何进行整合都是关系企业技术并购绩效高低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中,人们大多仅仅是对并购绩效的结果进行实证性检验并予以罗列展示,而缺少对并购绩效不同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和检验,因此,无法为企业技术并购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今后我们还应在现有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技术并购的理论,分析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不同企业技术并购路径进行检验,揭示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关键因素及相关背景,不断挖掘技术并购绩效的提高措施,从而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企业是否并购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其规模多大,实力多雄厚,单个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研发能力来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对新技术的需求,更不可能独自控制所有的技术。激烈的竞争环境及日益复杂的技术创新,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快速获得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多的企业都会通过技术并购等方式更快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企业更快、更大的发展。而在现有市场中要赢得技术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技术并购绩效,如什么样的技术并购利于提高并购绩效,影响技术并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一些相关论题,同时应不断拓宽和延伸对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范围,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孙忠娟,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经营业绩研究[J].科学研究,2012(12).
[2]胥朝阳,黄晶,颜金秋,等.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9(4).
[3] 于成永,施建军.技术并购 创新与企业绩效:机制和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2(6).
[4] 陈信元,陈冬华.换股合并增加股东财富了吗:一项案例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1).
[5]Ruback R S.The Conoco takeover and stockholder retur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2,23(2).
[6]温成玉,刘志新.技术并购对高技术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5).
[7]胥朝阳,刘睿智,唐寅.技术并购的创值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13(3).
[8]郑骏川.技术并购企业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
[9]王金桃,裴玲.技术并购对高科技公司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4).
[10]王宛秋,张永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
[11]王宛秋.基于SD的技术并购协同形成过程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