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爱翠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尽美研究室,山东济南 250307)
《泰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第五期先后刊登了三篇改革史文献,即1978年11月16日《万里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83年1月17日田纪云等十三人组成的国务院赴鲁、豫、川调查组撰写的《关于农村形势问题》和《关于农村商品流通问题》。万里的发言是他深入调查研究后了解的情况及认识、观点,实质上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田纪云等的两篇文献是典型的调查研究报告。笔者因从三篇调查研究报告联想到中共自身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故将所思所想呈给读者,以求指教。
一
《万里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的背景是这样的。1977年6月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在秋冬之交的三个月中,集中精力进行农村调查。他轻车简从,不开会不作指示不提口号,只是看、听、问。在革命老区金寨县,他看到了一家数口人只有一条裤子,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的真实情景。在江淮平原上,他看到了一家几口人围着一锅地瓜面和胡萝卜缨子煮成的稀粥的情景。在省农委,他得知当年只有10%的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严酷的现实迫使万里夜不能寐,他反复地思索着三大问题: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共同富裕的理想为什么变成了普遍贫困的现实,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为什么没有积极性?普及以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大寨县是中国农业的出路吗?他最终认识到,必须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普及大寨县运动。但是,当时公开这种观点尚不是时候,所以他在发言中,避开了人民公社和普及大寨县两个问题,抓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这一关键,提出了把农业搞上去的五条,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田纪云等进行鲁、豫、川农村经济调查的1982年11月至12月,正是包产包干到户经过三年多的“突围”,而于1982年1月被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承认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之后。这时,广大农民在边欢迎边实践边选择,部分干部在边揣摩边观察边后退。如何认识农村改革的形势?如何解决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全国上下都关注的大事。田纪云等的两篇调查研究报告,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上述三篇改革史文献,表现出鲜明的真实性、人民性、时代性三大特色。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事情真相,是其真实性的重要标志。“文革”中盛行的“假大空”文风,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时依然很浓。阅读万里的发言和田纪云等的调查研究报告,不仅使人感觉不到一点八股气,而且使人得到一种质朴、清新的享受,尤其是其重要内容均有量化了的准确数字。万里在发言中讲到安徽省的农业时指出:由于农业生产起伏不定,全省每人平均粮食至今没有达到1955年的水平;1955年人均718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贡献商品粮175斤,而1977年人均降为652斤,贡献商品粮88斤;1977年人均占有量与1949年的648斤相比,28年只增长4斤!读者看了这一组数字的对比,对于安徽全省在新中国成立后28年的农业情况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还需要费更多的口舌吗?!田纪云等在反映越冬作物小麦长势喜人时,使用了这样一组数字:“小麦有效分孽比往年多10%;长势理想的一类苗占80%左右,比往年多20%。”他们在说明小麦长势喜人的原因之一是,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民舍得投肥料、下工夫,“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莘县、东阿三个县,一般的是每亩地施化肥100斤、磷肥100斤、饼肥100斤、土杂肥1万斤,同1981年相比,平均每亩地多施饼肥20斤、磷肥30斤、土杂肥1000斤。”读者阅读了这一组数字的对比,对于农民是欢迎还是反对包干到户不是心知肚明了吗?!还需要进行空洞的辩论吗?!田纪云等在反映农民卖棉花难时,使用了这样一组数字:“山东聊城地区,原来交售棉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当时有2.5万个生产队,而实行包干到户后,变成了以户为单位,现在有约100万户,且每一农户一般要交售10次左右。”读者阅读了这一组数字的对比,立即就会明白,收棉的还是原来的那些设备、那些人员,农民卖棉能不难吗?!不采取措施能行吗?!准确的数字,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而内容真实,是调查研究报告的灵魂。
运用大众的意见反映情况,是其人民性的重要标志。人民大众是改革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首创精神,决定着改革的进与退、成与败,所以,尊重人民大众的意见,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换句话说,对人民大众的敬畏和关爱,是人民性的核心。在这一方面,田纪云等的调查研究报告堪称范例。文章使用农民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农民自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过去‘三靠’,越靠越穷,现在‘靠三’,越靠越富”①,“过去是:地瓜干当主粮,老母鸡是银行。现在是:粮满囤,油满缸,穿新衣,盖新房,光棍汉子娶新娘,大把票子存银行,日子越过越舒畅”;又表达了农民誓死拥护包干到户、再也不想回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中去的决心:“只要刀不搁到脖子上,就再不能搞大呼隆了。”民意不可违呀!忠实地反映民意,是调查研究报告的品质。
顺应历史的需要而谋划,是其时代性的重要标志。是否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改革商业工作,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这实际上是顺历史而动还是逆历史而行的问题,因为商品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田纪云等的调查研究报告,为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而提出的改革农村商业工作的办法中,一个重点是通过松动计划经济来推动商品市场经济。当时,中央确定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他们当然不能公开否定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他们提出的办法确是在松动计划经济体制。例如,提出适当减少统购派购农副产品的品种,在保证完成统购派购任务的前提下,应允许农民安排自己的生产、处理自己的剩余产品、参加市场调节。又例如,提出搞活价格,建议适当扩大小商品的批零差价。再例如,提出全面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渠道、少环节、城乡通开的商品流通体制,全民、集体、个体一起来发展商业。松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显然是顺应历史前进的步伐而推动历史进步的举动。为推动历史前行而谋划,是调查研究报告的担当。
万里的发言,实质上是调查研究报告,田纪云等的调查研究报告,其鲜明的真实性是与中共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相连的,其鲜明的人民性是与中共的群众路线紧密相连的,其鲜明的时代性是与中共的与时俱进的政党品格紧密相连的。而不论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还是政党品格,都是中共自身的根本建设。下面,笔者就调查研究与中共自身这三方面的根本建设的关系作一简明论述。
二
实事求是,是中共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之一。实事求是的本质,是唯物论、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实事求是的思想一提出,就与调查研究联系在一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再确立和践行,始终与调查研究相联系,并将调查研究作为其前提和内涵。
从中共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这一阶段,年幼的党没有也不可能自觉提出思想路线问题,但是不等于没有这方面的思想萌芽。早在1920年3月,毛泽东就提出了调查及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的问题,他说,作为中国人,对于中国地盘上的情形,应该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到1929年12月,毛泽东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对中央提出的“关于调查工作应切实去做”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纠正以唯心观念指导革命的两个办法,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代替唯心的方法,二是注重用对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的方法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方式,且特别强调离开了对实际情形的调查和研究,就会陷入空想和盲动的境地。由上可以看出,从这时开始,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初步提出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并指出了党的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的观点。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确的思想路线,是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调查工作》,后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献一开头就亮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观点,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中,代表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在当时就反对了党内和红军内的错误的思想路线。文献中还阐明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正确的思想观点,这就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结合了起来。然而,一个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提出并不等于确立起来。1931年4月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的名义向红军各政治部和地方各级政府发出一个通知,在末尾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个思想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可惜非但没有被当时的中共中央所接受,反而被诬为“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隘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将共产国际的“本本”当作“圣经”,过于相信“教条”。
全民族抗日战争兴起的1937年7、8月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中共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以最完备的形态和最充分的论述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并以这个思想为线索概述了党的整个历史。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正是在系统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的胜利,确立起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全党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为全民族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思想条件。
但是,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决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脱离实际的思想路线是会重复出现的。1958年“大跃进”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违背了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所以,1961年毛泽东重提调查研究,并在党内印发《反对本本主义》。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努力,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不幸的是,1966年开始的持续10年的“文革”运动,使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受到更大程度的破坏。所幸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再一次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在思想战线的两个方面战斗,一个方面是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一个方面是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②的错误方针,从而再一次恢复起中共的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一段话至今读来令人深思:“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表现为实事求是的前提,又表现为实事求是的内涵。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调查研究,没有正确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就没有中共的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共的群众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之一。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这一基本的思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的运动。”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从而导致革命、建设、改革遭受挫折乃至失败,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一句话,离开了调查研究,离开了实事求是,就没有群众路线。变换视角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群众,如果离开了群众这个主体,那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屏幕上,实事求是就成了一句空话。结论自然是,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群众实践,就没有调查研究的对像,就没有实事求是。
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群众路线;没有群众路线,就没有实事求是。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涵,调查研究的对像是群众的实践,所以说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始终持这种观点。1958年前后的“大跃进”运动,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1961年在纠正“左”的错误倾向时,毛泽东重新提倡了两个东西,一是提倡调查研究,二是提倡群众路线。当年4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信中,专门提出了这两者:“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根据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正确的观点,调查研究自身就蕴含着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有一个为什么人、靠什么人、怎样做的问题,而这正是群众路线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就不是正确的调查,研究也非科学的研究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调查研究,没有正确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就没有中共的群众路线这一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样,没有群众路线这一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调查,不可能是正确的,研究,不可能是科学的。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动、前进的,社会客观的运动,自然要求人们主观的认识与之相符合,亦称之为与时俱进。人们能够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得出的认识就是科学的;人们不能够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得出的认识就是非科学的,因之说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中共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将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了“解放思想”。为什么要加上“解放思想”这四个字?这是针对当时党内由于多种原因而存在的严重的思想僵化的状况。一个政党,思想严重僵化,认识远远落后于变化了的实际,何谈率领人民群众前行?!无力无法率领人民群众前行的政党,何谈合法性?!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写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到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江泽民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现在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管理制度、领导方法等方面都必须相应地来一个很大的转变。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人们据此在“实事求是”后面加上了“与时俱进”四个字,将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个字中,“实事求是”是核心,“解放思想”与“与时俱进”,都是这个核心的必然的前提和要求。
与时俱进,也是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实践,是群众的实践;认识,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群众的实践在前进,认识就要伴随着群众实践的脚步而前进,这也就是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
既然“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既然“调查研究”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调查研究”同“与时俱进”自然是紧密相联的。
不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都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调查研究”与中共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政党品格是融为一体的;而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政党品格是中共自身的根本建设,因之正确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也是中共自身的根本建设。所以说,一切轻视调查研究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中共自身根本建设的漠视。
读者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阅读《万里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实质上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和田纪云等的《关于农村形势问题》、《关于农村商品流通问题》两篇调查研究报告,那么一定会获益更多。我们期盼着能够从《泰山学院学报》读到更多的类似的历史文献。
[注 释]
①三靠,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靠三,即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6.
(责任编辑 梅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