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德银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财经高校中一些传统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在市场化改革冲击下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而这其中就包括财政学。在国家公务员于2003年前后实行逢进必考之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随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培养财税管理人员转向为市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性财税人才。总体来说,市场化改革对高校财政学专业主要形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发生重大转变与就业渠道多元化,对财政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知识结构更新加快,对财政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要求更加注重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国内各大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未开始对财政专业进行改革尝试,以市场化为导向调整与重新定位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并由此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安徽财经大学一方面作为国内最早的九大财经高校之一以及安徽省唯一的财经高校;另一方面,又偏居中部的老工业城市的蚌埠市,财政学专业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更加明显与突出。因此,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为例,探讨在市场化改革导向下,财政学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为国内其他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财政学等相关传统专业改革提供借鉴。
全国高校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院系调整后,全国各个财经类院校与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综合性大学就开办有财政学专业(或财政金融专业)。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财政学专业设置在20世纪末前后经历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目前国内高校开设财政学专业的达100多所,其中既有财经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包括一些理工大学和少数师范类高校,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另外,近来一些名校,譬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也纷纷开设财政学专业。
安徽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是学校1959年成立时的首批本科专业,当时全国仅有九所财经类院校设有财政专业,我校就名列其中。恢复高考后,学校于1978年设立财政金融本科专业,1984年财政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分设为两个独立的本科专业。财政学本科专业2002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2005年确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6年在原有财政学专业设置“注册税务师”方向和“税收筹划”方向的基础上,恢复设置了税务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财政学专业开始进入一本招生。在由武连书主持的中国高校专业排名中,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在2012年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中位于第12位。
1.专业比较优势
首先,财政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院校只有100多所,相对属于偏少的,因而毕业生供给量与金融、会计热门专业相比属于相对偏少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供需矛盾的作用。
其次,财政学作为传统专业,原先主要是为政府财税等相关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尽管市场化改革致使财政专业从原先专门为政府培养财政、税务工作人员的财政学专业面临着较大挑战,但多年以来与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形成的密切联系仍然能为财政学专业办学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和支撑,例如,毕业生实习岗位的提供和少量专业办学经费。
再次,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1998年两次调整了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目录,而这其中,将管理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学科门类是这轮调整的重要改革成果之一。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分离,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单列的基础上,财政学科随即成为了一个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实际上,按照财政学科专业内容或研究对象来看确实如此,其既包括属于经济学的“财政经济学”内容模块,也包括属于公共管理学内容的“财政管理学”。另外,这两大内容模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业内容整体。
最近,在教育部2012年新的专业调整目录中,财政学专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财政学类下设财政学和税收学,并且与经济学类、金融类、经济与贸易类一起成为经济学门类下的4个专业类别。虽然在教育部多次专业目录调整中,总是将财政学归属经济学门类之下,但其转专业内容依旧是包括“财政经济学”和“财政管理学”两大模块,前者属于经济学科性质,而后者则属于管理学范畴。财政学科从其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只是教育部在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学专业学科内容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综合性[1]。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作为伴随学校一起成长的首批专业,一是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二是在国内同行具有较高地学术地位,分别是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税收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三是具有一定学科建设平台,财政学专业先后2005年和2010年确定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与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财政学科在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四是师资队伍整齐,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学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1名、校“龙湖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另外,还从其他高校和业务部门聘请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50多人。五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形成规模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与用人单位的好评。
2.专业劣势分析
传统财政学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级财税、海关、银行、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伴随市场化改革冲击,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重新调整,当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逐渐多元化,除了继续为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培养财税管理人才之外,还为海关、公检法、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发改委以及新闻媒体与电台等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培养财税专门人才。当然,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面向市场为主:一是在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财税管理、税收筹划和税务代理等方面的实务性工作;二是在企事业单位和金融部门从事财务核算和涉税工作,减少单位生产成本与维护单位经济利益[2]。与其他财经专业相比,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仅处于中游位置。一些著名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政学专业也仅能达到供需平衡,而这其中除了名校学生确实受到就业单位的相对青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统计高校学生就业时,是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统计在内,而这些重点大学财政学专业学生考研率相对较高。然而地方性高校财政学学生因自身竞争力不强,以及考研率也不高,因而其就业与其它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相比要差一些,特别是与会计、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
首先,财政学专业原先主要是对口公务员系统,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去向,但现在政府财税、海关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小,且岗位竞争压力大。因为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前,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多数都进入到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部门的职工队伍得到较大的充实。虽然由于国务院各部委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近来许多单位为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和效益,需要补充大量优秀的财政专业毕业生。与之同时,当前我国财税制度设计与财政部门实践工作不断尝试与国际接轨,例如2006年我国实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家各级部门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即专业的财税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因而进入政府公务员队伍对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高校,例如,浙江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每年有近一般进入公务员队伍。然而由于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可供选择的对口职位大都是在财政局、税务局、海关以及公检法等等部门,主要是从事财政管理、税收规划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职位,由于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收入较高,而且非常体面,因而也倍受考生青睐,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是一种常态,上岗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另外与之同时,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招收公务员也并不局限于财政或税收专业,一些职位需求被会计、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肢解。
其次,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技能劣势相对突出[3]。伴随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创业型或小型企业明显增加,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而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技能性与应用性,从而也致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4]。与之相对,由于财政学专业理论性偏强,许多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其中一些事务性课程又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例如《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国债理论与事务》等,显然与就业市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需求存在较大较大差距。因此,多数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主要将精力置于考取各种证书上,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等,以增加毕业时的就业砝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研读与延伸。而这在地方性高校更为突出,因为地方性高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以就业作为其最终目标的学生占比会相对较高。
再次,财政学专业在国外高校并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在国外,一般设立共公经济学专业或政府管理等专业。因此,国内高校在财政学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经验可供借鉴,主要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导致一些高校在市场化改革冲击下,财政学专业仍然按照旧的思路进行,毕业生明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另外,正因为仅有极少数毕业生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导致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在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专业不对口”的低层次企业现状就业使在校学生产生专业迷茫。
在全国100多所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中,其中办学时间较长且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财政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均已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层次齐全、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成果质量较高等特点,并且成为我国财政教学科研活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可以将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以将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有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二是博士点院校。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除了上述学校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科所、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三是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院校。除了具有博士点院校之外,具备硕士点的高校比较多,但是同时还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不算太多,安徽财经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财政学科作为安徽财经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早在1986年就被批准成为硕士授权点,以及在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安徽省唯一建设的B类重点学科。四是一般本科院校,譬如安徽省的铜陵学院等。
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与全国其他开设财政学专业高校相比处于以上划分的第三个层次。首先在市场化改革冲击及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从学校办学方向定位出发,即建成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结合学校财政学专业建设背景、既有平台与成果,结合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对财政学专业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重新进行定位。
首先,财政学专业发展定位。由于安徽财经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地方性高校,其主要是面向安徽与中部地区,财政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文章认为财政学专业发展应定位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公共经济部门和企业、社会中介部门发展需要,突出为地方培养财税管理应用型人才;坚持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把财税专业建设办成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品牌、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其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财税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三创新”培养为目标,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模式[5],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与严格执行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财政、税收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财税实务操作技能和财务核算的动手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和多方位拓展的能力,能在社会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财税及其他政府部门从事财政管理、涉税事务和财务核算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现代大学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因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和重能力”[6]。一是培养共和国合格公民,应强化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提升。二是基于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三是在开设一些实务性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基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增设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课程。另外,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注重实践试验教学和社会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操作技能,还具备较高创新性意识与创新能力,即指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和技术性。传统财政学专业为政府各级部门培养高级财税管理人才,如今更多的是通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完成。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新时期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主要从事财税管理和涉税事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1]罗昌财.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学专业改革方向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2]裴倩敏.财政学专业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肖育才,谢芬.关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进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4).
[4]高培勇.论公共管理学科和财政学科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5]储德银,经庭如.新时期税务专业发展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6]文小才.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发展形势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