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合作的国贸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14-08-15 00:50罗俊霞冯德连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产学外贸应用型

罗俊霞 冯德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不断推进,教育部规定,2002年以后升格或新建的本科院校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些院校把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指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着重开展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高度强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2008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讨会中指出,必须面向所在区域开放,面向社会开放,面向企业开放,广泛寻求国际合作,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开门办学”的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2013年11月安徽省第二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高校的国贸骨干教师均认为目前外贸实践流于形式,其中外贸教学团队缺失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外贸实践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在于外贸企业、高校教师群体对于实践教学参与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良好的合作平台。基于产学合作的国贸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打造国贸特色专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智力保障。

一、背景与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指出教育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1]。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教师职务和实践背景的实践应用素质。具体表现为具备良好的教师基本素质,同时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2]。应用型教师队伍培养依赖于产学合作的深入。大学、企业双方在价值文化、知识开放性、创新评价、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风险偏好,这就决定了产学合作不是自然发生的[3]。如何规避或降低合作中可能的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外溢负外部性等诱发的冲突是获得令人满意的产学合作绩效的关键[4]。胡海青等认为,我国现行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中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以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总体低下,导致我国大部分企业深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集体行动困境而参与动力不足[5]。李世超等从控制方式角度对产学合作的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相比单纯依靠清晰具体的指标加以衡量的行为控制方式,设立共同愿景、建立行动准则、培育独特的合作创新氛围、畅通交流协作渠道等行为控制方式更有实践价值,因此建立以行为控制为主同时辅以适度产出控制的合理的控制结构[6]。

在产学合作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方面,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做出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黄山学院通过搭建“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实施“专项工程”和“综合工程”结合,探索“双提、双导、双评”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师资[7]。铜陵学院以“实施百个合作项目”“选派百名教师访学”为抓手,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在铜陵市及其周边城市,包括长三角地区建成23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拜师学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选择“柔性”和“刚性”相结合,聘用业界人员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与业界共同承担“实战项目”,通过合作研发锻炼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8]。

可见,在现有关于产学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1)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更多强调企业方面参与动力不足,对外贸企业的利益驱动与责任约束机制的深层次分析有限。(2)关于应用型师资队伍的素质特点,更多提及其结构合理协调性、知识互补共享性,但对长效协同合作强调不够。即应用型师资队伍只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应用型教师的简单集合,未形成一个真正能互相沟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团队。(3)忽视专业特性,缺少具体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研究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另外,从产学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团队的效果来看,当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高校教师很多只充当联系纽带的角色,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方面能力欠缺。聘用业界人员充实高校教师队伍,在实际运作中,又往往会流于形式,且长效合作机制缺失。

二、实践教学中产学合作困境的理论分析

假设经过生产或毕业实习的学生,由于受益于比较系统的实践,人才质量提升,就业后给就业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为R1,而未经过实践的学生未来预期收益为R2,这里R1>R2。企业招聘人才需要成本,记招聘成本为C1,与高校合作参与实践需要付出成本,该培养成本记为C2。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假设下,招聘成本C1通常会低于培养成本C2。

需要说明的是,人才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企业在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决策中,首要的考量是自己培养的人才是被自己还是被其他企业雇佣或占用。即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可能留在本企业工作,也有可能去其他企业就业。因此,企业要招收一名本科毕业生,情况可能会有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企业不参与产学合作,直接在招聘市场上招聘人才,付出招聘成本C1。它可以P1的概率招聘到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获得预期收益R1;也可能以(1-P1)的概率招聘到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获得预期收益R2。此时,不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利润期望值 E1=P1*R1+(1-P1)*R2-C1。因为 R1>R2,企业如果从人才市场中能以低成本、高概率就能招聘到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其不参与产学合作的动机就越强。

第二种情况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付出培养成本C2。假设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概率为P2,此时企业获得预期收益为R1;如果实习学生以(1-P2)的概率选择不在实习企业就业,那么实习企业就不得不额外付出招聘成本C1去人才市场招聘,此时实习企业的利润期望值同第一种情况所示为E1。则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利润预期值E2=P2*R1+(1-P2)*E1-C2。可见,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如果留住实习生的机率越小,培养成本越高,其参与产学合作的动机就越低。

从企业成本——效益角度出发,企业在做出是否参与产学合作决策时,会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利润期望值高低。虽然E1与E2存在正向相关性,但仍然可以发现,实践培养成本高、毕业生择业流动性强、招聘成本低是产学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学合作困境分析

(一)利益诉求无法满足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着眼于业务流程的一般性介绍或某一行业市场行情的大致了解,比如双休日认知实习、拜师学艺等,这一类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大一、大二;另外一类是具体涉及各环节操作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或实践型毕业论文指导,实习时间至少在4周以上,大多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需要由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详细计划指导。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选择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主要来自于成本——效益分析。对于第一类实践来说,如果不考虑微乎其微的企业或产品宣传效应,参与合作的企业主体的经济效益几乎为零,当然由于一次实践时间就两三天,企业的培养成本也不大。以下主要就第二类实践进行分析。

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首先,国贸专业实践性强,外贸市场变化快,而教学体系往往存在实践不足,知识更新滞后于外贸市场环境变化,因此国贸专业学生所学习、掌握的外贸知识与外贸行业实际运作本身存在不少差距。同时,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高校教师很多只充当联系纽带的角色,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方面能力欠缺,外贸企业方面不得不为合作培养承担更多成本。其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外贸市场环境不容乐观时,不少外贸企业盈利水平不高,盈利水平低导致企业对成本敏感,使其不愿意也难于承受合作中不低的培养成本负担。再次,不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把就业区域仅限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这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外贸企业来说,即使为当地国贸专业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外贸实践,仍然不能留住外贸人才,这极大打击这些外贸企业产学合作的积极性。最后,在外贸人力市场供给相对过剩,且网络招聘十分便捷的情况下,外贸企业的招聘成本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外贸企业放弃参与高校合作,尤其是大型外贸企业。

从高校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的利益诉求来看,就是在付出一定的实践教学成本基础上能获得的报酬。与此相比较的是,高校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在付出一定的理论教学成本能获得的收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权衡,可以确定高校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积极性。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直接进入高校系统,自身外贸实践能力不是很强。相对比较熟悉的理论教学来说,外贸实践教学指导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或资金成本,比如要花半年的时间去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应用型高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确实在理论教学工作报酬计量和实践教学工作报酬计量上加以区分,但苦于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指导过程和绩效进行有效监督控制的机制,不好贸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这两者间区分过大,结果导致有能力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积极性不够,外贸实践指导自然也谈不上尽心尽力。

(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先人后己、先国后家、尊师重教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家身上凝结,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形成行为规范,演变成企业内在的文化。在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可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法律政策的外力约束下,伴随着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监督意识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正逐渐演变成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规范。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下,即使从成本——效益的理性角度得不到利益保障,有些企业仍然会采取行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虽然这些行动本身并不能为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从以上产学合作的成本——效益分析可知,当企业在不参与产学合作的预期利润E1高于产于合作时的预期利润E2时,从理性选择的角度,企业会放弃产学合作。受制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培养成本高、毕业生择业流动性强、招聘成本低三大因素,外贸企业放弃产学合作是符合市场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如果所有的外贸企业都选择不参与外贸实践合作,等着“搭便车”,那么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就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应用型人才资源匮乏,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外贸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公地悲剧”。因此,在短期培养成本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外贸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一方面源于其社会责任,更源于远见卓识。然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很多企业参与公益性人才培养合作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从高校自身参与产学合作指导实习实践方面看,虽然《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应该积极进行产学合作,但并没有对产学合作的成本分担、效果评价、执行与监督机制进行具体规定。高校在产学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团队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教师访学、挂职锻炼等各种机会,但部分教师对此积极性不高,或徒挂虚名,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归根到底,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

四、基于产学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 )宏观层面

1.政府引导

制定和完善产学合作的法规体系。2005年,新《公司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应当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在我国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对于社会责任的含义、范围规定比较宽泛,现有的一些规定还比较分散和凌乱。关于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社会责任在《公司法》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可在《公司法》《劳动法》中,规定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具体执行机制、监督体系、奖惩制度等,提高政策的可执行性。

出台促进产学合作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应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基础上,建立以税法为核心的激励性政策,引导公司和高校自觉履行产学合作的社会责任。设定能享受税收优惠的产学合作的具体实践形式范围、税收减免优惠具体数额等基本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倾斜,提高中小外贸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

做好产学合作的中介服务。充当或委托产学合作中介机构发布外贸行业政策信息、外贸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外贸人才供给信息,从而引导高校和外贸企业之间沟通,减少校企合作信息搜寻成本。

2.舆论借力

多种途径宣传产学合作的社会责任。如前所述,当产学合作中的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导向不一致时,取决于不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力和社会责任约束力之间的权衡。如果利益最大化诉求高于社会责任约束力,实践教学团队主体参与度不足;反之,利益最大化诉求低于社会责任约束力,即社会责任约束力能支撑产学合作中的利益亏损,企业、高校教师寻求合作。可见,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于,即使产学合作会可能使企业利益亏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也能使产学合作顺利进行,即产学合作不会受到外贸市场环境恶化所导致利益亏损的影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外贸实践能力,这需要一个能把外贸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良好平台,产学合作培养外贸人才正是外贸企业社会责任、高校教师关爱学生的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教师关爱学生的光荣使命、企业家对母校的感恩情怀,这些正能量应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表彰。随着民众对社会责任的期许提高,企业逐渐把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责任逐渐内化为日常经营模式,高校教师把切实履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内化于日常的教学中,使偶尔的产学合作变成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微观层面

1.建立专兼职、校内外双结合的开放式用人机制

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外聘具有一定基层经验与管理经验的企业员工到高校授课,由专业教师进行旁听;同时邀请一些与外贸相关的政府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讲座,比方海关、检验检疫局、国税局等,努力构建“学校——企业——政府”开放式的互动机制。构建校内与校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用人机制,形成灵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团队。这种教学团队结构融入了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社会体验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既可以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学校、企业人员的认知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在产学合作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2.强化高校在实践教学团队中的管理责任

基于产学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团队涉及两个外贸企业、高等学校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组织机构,其自身经营模式、工作模式迥异,加上各个实践指导教师间个体差异,只有通过高校管理责任的强化,才可能会降低高额的管理成本。首先是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贸企业和外贸指导教师;其次是做好实习生的纪律管理;最后是设计好教师实践指导效果评价和薪酬制度。

3.严格对在岗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职前培训和进修访学基本上都是在高校体制内部进行,培训、访学后所产生的效果也比较通过相关考核结果进行衡量,在监督方式上可以选择结果控制法。而对于在外贸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来说,采用什么样的业务考核来衡量检验挂职锻炼的效果没有统一的模式。为了防止挂职锻炼教师和挂职单位进行有意合谋,或者挂职单位管理上不作为,对于挂职锻炼,宜采用过程控制为主、结果控制为辅,真正使挂职锻炼能成为在岗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途径。

4.小范围内推动外贸人才订单式培养

人才资源享有就业自由和迁移自由权利。学生在一家外贸企业进行外贸实践,毕业后仍然有可能不在实习企业工作。因此,部分外贸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直接放弃产学合作;部分外贸企业接受实习但不认真指导,使本来可能有意向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放弃,进一步打消外贸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人才订单式培养,无疑减少双方信任缺失,提高外贸实习绩效,进而推动产学合作长远发展。

当然,国贸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并不只是专兼职外贸实践指导教师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真正能互相沟通、优势互补的优秀团队。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具备优秀外贸实践能力优秀、突出的协调沟通能力及高度责任感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负责统筹外贸实践规划及实践教学经费调度,带领团队搭建外贸实习企业,带头示范外贸实践教学。其次,要形成一个平等沟通、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的引领示范效应、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效应以及成员间的知识异质性、技术互补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2]金国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41-250.

[3]Bercovitz J,Feldman M P.Fishing upstream:firm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alliances[J].Research Policy,2007,(36):930-948.

[4]Yilmaz C,Kabadayi E T,The role of monitoring in inter firm exchange:effects on partner unilateral cooper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5]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6]李世超,苏竣,蔺楠.控制方式、知识转移与产学合作的绩效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

[7]汪建利,陈国平,汪小飞.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与思考——以黄山学院师资队伍培养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2,(6).

[8]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猜你喜欢
产学外贸应用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民生班”为例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