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维解析

2014-08-15 00:44
泰山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哲学

邱 郁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福建福州 350003)

1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中医、文学、美学等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使它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迷人的魅力.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体育运动,它的发展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要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就必须用哲学思维对它进行整体综合地分析.“哲学思维是人们探讨人与世界及其关系认识的活动过程,是对人类精神、思想反思的活动过程.它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1]

本文从哲学思维出发,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传统武术的精神追求、行为方式、技术体系进行整体综合的解析,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统武术,更好地发展传统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维解析

2.1 武道合一的精神追求

《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第一章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界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2]

“道”的思想是传统武术思想认识的根源,它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哲学基础.《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孙禄堂先生也说“拳之形式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因此传统武术的套路和招式虽然变化多端,但其中都蕴含着“道”,习武者就是通过这些练习来感悟其中的“道”,它是武术之道的核心与本源.

传统武术一向讲究“以武证道”,练习武术不只是为了追求技击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习武来领悟人生的境界.吸取传统武术精华而创立大成拳的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3]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提到他在聆听孙世荣的教诲之后,“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4]因此,传统武术不止注重身心的练习,更是将武术提高到“道”的境界.

“道”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思维方式指人们思维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观念等要素的综合模式,包括认知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涉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程序、趋向、规范.思维方式是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习惯的思维方式,即认识问题的框架.它是复杂的意识活动,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土壤、文化氛围关联.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本民族普遍的、稳定的思维方式.“道”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注重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推崇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悟道方法,认为不能通过外在的形式、语言、逻辑概念来悟道,而是要通过直觉、顿悟用身心来体验宇宙的终极实在,消除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达到对道德本体契合、彻悟最高的存在的天地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在反反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要有理性思维的铺垫才能出现这样的顿悟.在传统武术的修炼之中,习武者要通过一招一式千锤百炼地身体练习,才能体验到武术之中不可言说的精微与奥妙之处,在技术上达到身心合一随心所欲的境界,在心灵中消除我执、抛弃外在的束缚,达到灵魂的升华、性灵的抒发、精神自由的境界.

受到“道”的观念的影响,东方的格斗术都用“道”来指导自身的发展,都不仅只是身体练习,更注重的是通过身体练习来进行精神修养,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如日本的合气道就用“气”的概念来指导合气道,以不争为思想宗旨,练习时要气力合一,通过“气”的练习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合气道认为技术的练习是为了心性,反过来又要用心性来指导技术的练习,技术练习的极致便是心性,心性的修养才是合气道的根本目的.韩国的跆拳道就强调“以礼始,以礼终”,非常强调礼仪,练习者在比赛时要向对手鞠躬敬礼表示尊重,并将礼仪融入生活之中,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教化作用.

现在许多的武术练习者和教授者都只强调通过身体练习来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却忽视了精神修养的作用,把武术只是当成一种“术”,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道”来进行练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武术的练习者要在“术”的练习的同时进行精神修养来感悟“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2.2 穷理履践的知行统一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他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要求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强调知行的互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工夫全在行上”和“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也就是知行要合一,穷理与履践应兼备.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这些思想在传统武术中的表现也极为突出.王芗斋在《拳道中枢》中提到:“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接下来他具体地解释道:“余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然者,皆可云知难得易,如识鉴功深,知虽易而行亦难,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谓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不可能……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德尤甚.”[3]

中国古典哲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关联点,再与三才、四象、八卦思想互补,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框架.传统武术也用这些哲学思想来阐释拳理,这是种文化规定,也是种历史的必然.但是传统武术理论中也有许多是对传统哲学的牵强附会,造成了许多貌似科学而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如形意拳就以五行学说作为技击理论的基本原则,推衍出五拳的生克关系,其实这只是对五行学说的套用,是一种以类度类的比附联想,并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没有实际的对抗练习,就不能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与否.王芗斋先生就对这些理论提出了批判:“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后一般不学无识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伦,此不过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可以读此乎.”[3]因此,对传统武术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练习武术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对武术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不知道如何用功,就容易走入歧途,练习的越刻苦反而对身体造成越大的伤害,因此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武术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武术在行为方式上非常注重知行合一,奉行实践哲学,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说过:“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体会.”[4]师傅可以将武术的方法道理传授给弟子,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夫传给弟子,因为它是师傅自己长期磨练的结果,徒弟要想获得高超的技艺就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得到.功夫的点滴进步都是长期刻苦磨练的结果,要经过“三伏三九”的刻苦磨练才能达到“三膘三瘦”的形体变化,从而获得“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的自由境界.因此形意拳大师李奎垣说道:“所以练拳术者,先要求名师得良友,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日日习练,不可间断,方能有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无所知也.”[4]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武术练习得于师者为规矩,但不要拘泥于规矩,要敢于超越才能取得成就.孔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武术要通过练习、观摩、思考、实践等几个环节,渐渐领悟拳理之所在,方可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2.3 整体综合的技术体系

“中国人把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5]这种思维方式与当代流行的系统论是相一致的.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要素的综合体.系统方法是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在系统和环境,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的方法.

整体辩证的思维是传统武术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理论指导,“传统武术和西方的搏击格斗相比较,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如西方的拳击只集中拳头的攻击,传统武术注重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手脚互用,踢、打、摔、拿全面展开和互相制约.传统武术更追求‘内外合一’,它不仅注重技术的训练,还强调人体内在的意念支配着有形的肢体进行协调的格斗,以取得最大的效果”.[6]如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要求做到“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达到“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内意和外形的高度统一.在实战中要做到“头欲摇人,手要打人,身要催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这样就会使对手在精神和肢体上受到极大的威胁,实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效果.

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了“长兵短用”与“短兵长用”的学说,讲究各种性能的武器的科学的配合,所使用的武器一定要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长以救短,短以救长,远近兼授,相资而用;各种武器互相支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任何单一武器所不具备的攻防武器系统,最大的增强了战斗力.他的鸳鸯阵就充分体现了综合整体的辩证思维,鸳鸯阵将全体士兵作为一个整体,牌、筅主要是防御,长枪主要是进攻;全队依靠牌、筅的保护而杀敌;狼筅保护盾牌;长枪保护牌筅,短兵救护长枪.它能攻能防.攻,使敌人无法防御;防,使敌人无隙可乘,是杀敌制取胜的有效阵法,这正是刚柔相济和攻防兼备的整体综合的辩证思维的应用的典型范例.[7]

3 结束语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方法和健身方式.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了武道合一的精神追求、穷理履践的知行统一、整体综合的技术体系的完整体系,它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整体综合地解析中国传统武术,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推陈出新,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并走向世界.

[1]魏博辉.论哲学思维的主要特征[J].理论界,2008(9):96.

[2]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姚宗勋.意拳[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4]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粱敏滔.东方格斗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7]戚纪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哲学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菱的哲学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