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添
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能不能入门,不但与师傅的引领有关系,也与门槛有关系。门槛高了,学生就害怕,没有兴趣。现在相当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与入门时门槛过高有关系。比如,学生还没有开始写,老师在指导写作时从不忘记“提醒”:立意要深刻,选材要新颖,结构要完整,情感要真挚,语言要优美……老师在门内:“同学们,来吧,开始写。”学生望着这一道道高高的门槛却步步惊心,不敢落笔。
降低门槛就是不要把写作神秘化,改变过度规范和提高难度的现象。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就是言说,言说欲是人的生命本能。人会说话就会写作,写作只不过是用文字在说话。从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其写作的初期(第一学段)就是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三学段开始“习作”,第四学段“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夏丏尊、叶圣陶在《大师的72堂作文课》中提到“凡是文章,都是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的,作者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内,对于一事、一物或一理、一情,有话要告诉大家,这才写出文章来代替口语。这样说来,文章里所写的当然都是作者的话了。”莫言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也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由此可见,写作并不一件特别艰难和复杂的事,就是用文字说话,用文字讲故事。只要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学生就会爱写乐写。
《苏菲的世界》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蜈蚣,可以用它那一百只脚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后来乌龟写了一封信给蜈蚣: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跳的。你是不是先举起你的第28号左脚再举起你的第30号右脚?还是你先举起你的第17号右脚,再举起你的第44号右脚?我热切地期待你的回信。蜈蚣读了信以后,马上开始思索自己是怎么跳的,到底先举起哪一只脚?然后又举起哪一只脚?从此蜈蚣再也不会跳舞了。这则故事说的就是理性对感性的干扰。我们的作文教学有时也是这样,写作是很感性的,用笔来写自己想说的话,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学生本来就会的,可是老师在作文课上开始讲解立意要如何深刻,选材要如何新颖,结构要如何巧妙,语言要如何优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运用好词好句……这些理性的框框框定以后,好多学生就从此“不会写”或胡乱地写。
例如,作文训练写《一个 的人》的时候,很多学生这样写:《一个热心的人》——上学路上,有个叔叔送我上学;《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来学校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扶起跌倒在沟里的老太太;《一个美丽的人》——清洁工扫街道或青年人公交车上让座或小女孩阻止我在公园摘花;《一个诚实的人》——同学捡到钱交还给失主、去买东西老板多找钱然后还回去……如此等等。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老师有“立意深刻”的要求和“思想健康”的评分标准,学生迎合老师的要求,只能说些虚假的话,编造虚假的事,写虚假之文。北京大学教授王富仁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他是无所谓‘思想’的;第二,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健康’‘不健康’的问题。”并且强调指出,这种评价标准会误导儿童学会迎合别人的虚假表达,养成虚伪的人格。“幼稚的真诚远胜过成熟的虚伪”,初中学生作文的立意本无所谓高低,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应该得到老师宽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能力要提升,读写结合是关键。没有人会怀疑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每一个孩子天生都热爱阅读。然而现实很是尴尬:读书的学生少,学生的阅读量小。现今的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而不用再去讨论阅读是否对写作有帮助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写作能力。让学生阅读,首先要解决阅读资源,其次是要保证阅读时间。我从七年级开始就推荐学生购买《新语文读本》《青春读书课》等书,订购报刊杂志,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固定作业“阅读30分钟”。还要加强宣传,在家长读书日等多种场合强调阅读的好处。阅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提升了。
总之,语文老师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更新作文教学观点,从培养学生“爱写·会写·写好”入手,改革与创新作文教学的模式,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