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27期
关键词:模式化目标教学模式

徐 勤

“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之间的区别不容混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不同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很多,很难说哪一种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没有一种模式能适合所有学科和所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不是一个机械化的行为,不是死板的生产线,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风格的教师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激情四射的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能效果很好,而遇到冷静严谨型的教师,完全可能情境全无。甚至学生的特点也可能影响教学模式的效果。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模式,模式要选择。没有完全无用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到处管用的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是指将教学过程模式化,忽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区别,一律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程式化的教学行为。很多地区把某一种模式强行大面积推广,导致千人一面、千课一面,这些就是模式化教学的负面效应。

1.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应该多元的。比如语文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丰富而多样的,有时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时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时是人文情怀的熏陶……有时候一节课会强调某一个目标的达成,有时候则是很多目标融合在一起。一味的模式化教学很难兼顾到不同目标的达成。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的课型也是多样的,新授课、练习课、实践课、复习课等等,很难想象某一种教学模式会能适应几乎所有的课型。比如某地要求每一节课均采用 “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探究几乎无法进行下去;再如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读写结合,戏剧教学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当堂达成、当堂巩固的教学模式有时会很有效果,但如果遇到《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教学时,每节课都要达成、巩固却很容易使一篇优秀作品被拆得七零八碎。

2.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是丰富的,这里面有师生智慧交流闪光的火花,而模式化教学往往会扼杀这种丰富性。某一位老师在讲授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时让学生讨论探究,有学生指出作品似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游戏之作,并无兴寄之说,并举出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事例,指出在宋初文坛这是一股潮流,马上有学生反对,有学生赞同,一时讨论热烈。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然而教者却叫停了。课后问及原因,却是因为按照学校推广的教学模式,剩下的一段时间应该用于总结和训练,每堂课都是如此,概莫能外。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在教学行政部门强力推行某一模式的情况下。课堂是一个生成的环境,有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当教者将精力放在模式的步骤推进时,就会错过很多的课堂精彩之处。长此下去,再热闹的课堂也会变得没有生机。

3.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师的差异性和能动性

教学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是产品生成的操作者,而是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是有思想和个性的,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乃至兴趣爱好、表达习惯等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拥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模式化教学有时也会扼杀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一些语文教师说他们刚工作的时候,教一篇课文会查阅很多资料,将很多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力求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而在接受所谓的教学模式以后,便渐渐地只注重模式相关环节中的知识,不再寻求拓展了,可以说教育行为的千篇一律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使教师对教学行为产生厌倦心理。

4.模式化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模式化教学往往暗示了学生知识接受和能力形成的固定线索,是一种预设性很强的教学行为。而僵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听到一堂名为“‘导学—点拨—生成—训练’教学模式实践”的课,每一个步骤相对固定,学生自学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然后在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中生成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是当堂训练巩固。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课堂也会很热闹,特别是在讨论环节,学生也在思考,也有争论,思维也很活跃。但是长时间的模式化教学,会使学生渐渐认识到结论的唯一性和过程的唯一性,慢慢就会知道最后的那个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被压制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盛行,却并没有发展成模式化教学,因为那时的研究大都属于教育研究的自觉行为。而当前,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广,使得模式化教学大行其道,各种专著、调研报告纷纷出炉,模式化教学大行其道,这是一种怪现象,导致教育的新的危机。

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很多教学模式是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提出的,而具体的目标依然是直接指向应试能力,特别是大多数以训练为主要环节之一的教学模式,都有应该教育的影子;二是宣传和功利的需要,一些学校和地区因为某种教学模式而声名远扬,这似乎成了宣扬教育品牌的一条捷径,于是各种换汤不换药、换名字不换内容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我觉得,研究和推广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为了推广而推广,更不应该强行推广,搞一刀切,甚至忽视学科差异而试图搞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引导教师去研究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探究教学模式的合理使用,引导教师合理选择、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学模式,而不陷入模式化教学的泥潭。

猜你喜欢
模式化目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透气感
Why other racial groups look alike?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