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董超 张国英 海宇修 张帆 张敏 徐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探索的成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各高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亦被提到日程上来,并且呈现比较迅猛的发展态势,订单班应运而生,实训基地陆续建立。然而,在高职院校部分的校企合作项目中,订单班却呈现出“短命式”和“一过式”的问题。
为了探索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针对浙江省某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正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现状,将其毕业后的大致去向做以归类:
1.家庭条件富裕,毕业后不需要从事工作的占5%;
2.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占50%;
3.欲继续读书深造摆脱蓝领的占15%;
4.留在订单培养企业,期望能有机会从工人做起,在短时间内升职加薪的占30%。
与订单班学生交流时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和初衷相悖,心理落差大,感觉自己毕业后的前景黯淡无光,属于自卑且不愿意求上进的类型;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收入低,在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靠在企业中赚得的工资无法实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需求,因此直接导致学生摒弃了订单企业的盛情邀请,急欲另谋更加有“钱途”的工作;而这其中反响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缺乏发展空间,学生认为只有专科学历的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操作工”的社会定位很难改变,即使留在企业,但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很可能一辈子守着机器,这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因此,只有三成的学生愿意在观察中留在订单企业,在探索中寻找能够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成功机会。事实是这三成学生中还有三分之一无法摆脱最后流失的命运。有七成的学生根本不打算留在与自己签订协议的订单企业,这七成学生一部分学生是想法成熟,目标明确,希望打理自己原本比较熟悉的家族生意或早有想法独自创业,这部分学生相对较少;一部分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及培养学生的方案不了解,糊里糊涂的来上学,糊里糊涂的毕业,这部分学生比例很高,在我校此比例更高;还有部分一知半解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知所云,富于幻想,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工作,这部分学生即便留在订单企业,最终也会成为庸庸碌碌的操作工,后期多以跳槽收尾;这种现象在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局限于技能训练、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成熟等问题。而正确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应当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
该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显然不是定位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明显有失偏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而学校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校的办学名气和地位。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换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在本质上,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赚取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企业都迥异于学校,因此企业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如果不以智慧养成作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是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们可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的技能,但心智不健全,支配灵巧双手的却是混乱无序的思维和贫弱苍白的灵魂。因此,如果迷失了正确的目标指向,校企合作不仅无益,反而会妨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会阻碍正确的职业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在这种较低的校企合作水平上建立的成果“订单班”必然短命。在这个意义上,无疑是对无目的、浅薄的倡导校企合作者的一个警示,应该且必须严肃的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与宗旨。
除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因素以及地域因素皆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学校教育模式在众多教育因素中最为重要,学校可做的工作最多、最易实现也是最快显效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又是最为关键的。这种融合需要长时间,多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发展,在发展中积淀文化。例如:首先,录取发展理想与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相吻合的生源,这样学校既可以避免出现过多负面情绪的学生,在强化其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也会更加顺利,培训效果也将更加明显。其次,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技能与智慧不同,知识与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而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介,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所承载的个体价值应该是智慧的养成。教育过程不能仅仅指向可观察的结果,更应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思”,并走向“自觉地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学生带入到“思”的状态中并通过“思”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过程,还是一个主体的自我观念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而不至于销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他们迷失在所谓的“知识”丛林之中,或淹没在无意义的劳作之中。
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并将这种培养模式做到实处,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这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为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和“四个结合”,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通过校企之间的这种全方位的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意识等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又可将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对接。
措施或具体方法有: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爱企业、爱行业的教育理念,因为成才是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沉淀出来的,要教育学生踏实工作、在工作岗位上要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心态。
其次,让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启示。
再次,通过成功人士的真实事迹来感染学生,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方向感不明确的学生不会盲目虚度时光,促进了其思想意识的尽快成熟、转化、统一与稳定。
最后,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经常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
因此,订单班生命力的长短,是否能蓬勃发展,还需社会、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长期宣传打造与持续不断的完善,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逐步的融合渗透,避免校企合作停留在较低的合作水平之上。
在参加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的过程中,将浙江某高职院校与浙江某药业集团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订单班”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以思考和总结,联系我校办学实际,寻求一条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皆大欢喜的有效的健康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为我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先行做以警示。
[1]张虹霞.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郭晓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