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代替不了积累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情试题题目

陈 浩

在做“句式变换”专题练习时,有一个句子里使用了“通感”的辞格,要求学生依照句子样式写一个句子,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不难,学生怎么不能做出来呢?后来评析时我给学生讲了要用上“通感”的辞格,但是学生却还是不能写出含有“通感”的句子。于是针对这个题目,我给学生列了一个选择:

1.会写,但不知道要求

2.知道要求,不会写

3.不知道要求,不会写

我们知道学生要想做好题目,就要既知道题目要求,也要能写作,学生写不出来是因为不知道要求,还是不会写作呢?通过这个选择看到学生多是处于第二个状态——“知道要求,不会写”。而我们平时训练的教学起点却是认为学生是处于第一个状态,即“会写,但不知道要求”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学生做题的学情分析,是不对的。这就让我们平时的教学落点落在了帮助学生分析题目要求上,可是学生的学情困惑却是知道题目要求却没有能力写出来我们要求他们写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是不对的,起点的错误导致了我们的教学失去了针对性,甚至产生了无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要想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样的仿写句子的练习里,我们能讲的就是怎么来审题,看出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特征,但是怎么来写作具有这个特征的句子,却不能教给学生应有的方法和规律,而且有些句子有时也不能讲出什么规律和具体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的偏颇和劳而无功的无奈。

针对这一类练习和试题,我们老师所能教的,也只是处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试题让学生知道题目的要求,但是学生知道了题目要求是不是就能写出来我们想要的答案,这是由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决定的。现在我们的教学是先假定学生能够写、但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基点上的,但是学生现在的真实学情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我们的教学怎么是有效的教学呢?

所以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不会写”的训练上,然后通过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而我们如果只是训练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而不能训练让学生写出来,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来训练,都是不能达到教学任务完成的目标的。

一、学生“不知道要求”可以训练,学生“不会写”是要通过提高积累来达到“会写”的目标的

“不知道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多做题来训练学生,因为试题的类型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且试题的样式也是相对的稳定的,但是学生“不会写”,除了不知道要求的原因外,这里面还有学生的素质问题。不能因为学生不会写,我们就想当然地通过大量试题训练来让学生达到“会写”的目标。如果不加分析,用这样的不对头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高三的复习,就是做题啊做题啊……也不管学生是什么现状,老师就是觉得应该多练,于是月考、周考,每周就是做试题,讲试题,而且学科老师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让老师们都想给学生尽量多的试题,让学生多练习自己所教的这一科。但是,要明确一个事实,就是学生无论怎么做,如果不能有基本的写的素质,就是有再多的训练也是不能解决“会写”的问题的。也许会有老师说,我们就是通过试题的训练来达到让学生“会写”的目的,学生“不会做”通过我们的讲解,学生不就会做了吗?然后再写出来,不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吗?初听觉得也是应该如此,但是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吗?也就是说,学生在听了老师讲授后,是自己创造性的重新写一个句子,还是把老师讲的句子重新写下来呢?估计是后者,因为重新写一个新的句子,不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就具备重新写作的能力的。如果写的素质不具备,那他听了老师讲一个例句,他仍然还是不会写出类似句子的。语文教学在高三总复习时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们的积累问题,听了课也不能达到让他自己“会写”的状态,所以他就干脆不听了。写作是一种创造,他们感到自己力有不逮时就干脆不写了。

可见积累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就是对于仿写句子也是同样的重要。我们老师如果不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就是无视学情而做的无用功,是不能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的。

要解决学生“会写”的问题,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基本功的积累,让学生心里有积淀,学生有了积淀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来。现在因为学生基本功问题,他们知道怎么写,却不能写出来符合要求的答案,这就是现在语文考试里出现的问题。

但是在现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训练学生写,认为多写就可以达到能写的目的,这是建立在“学生知道要求就会写”的基础上的,现在学生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对于学生的这个基础的认识是错误的,老师就没有办法来提高学生能力了,或者说我们虽然想提高学生能力,但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方法和学生的现实不切合,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劳而无功。这是我们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或者就是意识到也没有办法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失误甚至无效的症结所在。

这是我们老师应该花大的力气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想着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会写”的问题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和教育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来解决积累的问题,只有积累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考虑提高的问题,积累的问题不解决,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一句空话,是无论如果也不能实现的。

二、教学去追赶着考试,考试又反过来引导着教学,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我们的教学总是去适应高考,甚至高一就去适应高考的模式,希望让学生多做练习来达到适应高考的目的。但是学生如果积累不足,是无法满足高考要求的。于是我们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评分标准上尽量宽泛,希望学生有个体面的成绩。平时我们的训练如此,就是高考有时也是这样。比如前几年考对联,学生就是知道了怎么写,但是却不能写出来,这就是平时积淀不足而造成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评卷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于是就放宽了要求,在学生写不出来的情况下,于是出现了“不考虑平仄”的对联答案。试问,不考虑平仄的对联还是对联吗?学生写的顺口溜是对联吗?降低了标准的答案看似对学生有利了,岂不知,这就是新的不公平,是对于能够写出符合平仄要求的学生的一种不公平。

所以说,语文教学应该踏踏实实地让学生积淀应该积累的东西,而不是提前就让学生做题。练习只是训练了技巧,而语文学习不只是需要技巧,还需要基本功。语文课就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积累知识,养成素养,如果积累足够,就是不用多练习,学生拿来试题并认真分析也是可以做好试题的;反过来如果仅靠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也未必就能达到做好试题的目的。正如都去买东西,也仅仅是训练了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口袋里没有本钱这个事实的。空有讲价的能力和技巧,而没有足够的钱财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我们想得到心仪东西的目的的。

练习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积累的,相反如果积累充足,就是没有技巧的训练也可以达到追求成绩的最终目的,尽管开始可能要吃点儿亏,但是只要用了一两次的训练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猜你喜欢
学情试题题目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