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规则的学与教——以“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作用”规则教学为例

2014-08-15 00:49卢燕玲欧阳芬
中学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衬托景物规则

卢燕玲 欧阳芬

[作者通联: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语文规则的含义

语文规则这个概念从属于规则概念之下,研究语文规则的概念,我们要先对规则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一般认为,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以言语命题或者句子作为表达形式,人们把规则与原理、命题看做同一类概念。如“语序不同,语义也不同”,就是一条反映语序与语义两个概念间因果关系的规则。而心理学上的规则是指人们对一类刺激做出的一类规律性的反应,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作用,具有类的推广性,是一种规律性。如“在动词和副词之间用‘得’”,这一规则就可以在所有的动词与副词搭配时候加以规律性运用——他演得好,她跳得高等。关于语文规则的定义,大家较为认同的就是韩雪屛先生的观点。她指出,语文规则是从语文课程中所有的基础知识总结出来的,分为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则两大类,语言规则是指语言基础性知识,是语言各级单位组合规则,如字词句篇章的组合规则,它是陈述性知识。而言语规则指的是可以指导学生从事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方法系统。如教给学生略读这一阅读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二、语文规则的学习

规则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规则所涉及的概念的学习。二是理解规则所表述的概念间的意义关系,不拘泥于言语表述形式。最后能将规则内化为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内在依据,形成运用规则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语文规则的教学也是如此,如学生作答某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作用这一类型题目时,能明确比喻的作用这一规则所涉及的本体、喻体这两个概念,并知晓之间的关系,能自觉地运用“把本体比作喻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本体某一特征”这一规则进行答题,就说明学生对于比喻的作用这一规则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阶段后真正掌握了这条规则。

既然规则要经历以上三个学习阶段,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学习规则呢?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莫雷指出,规则的学习主要有“例—规法”和“规—例法”两种方式。“例—规法”是发现式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众多具有典型性的例证中发现、辨别例证中所呈现出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提出规则假设,再进行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则。而“规—例法”属于接受式学习,教师可以用言语表述出具体的规则,再举例证反映这一规则。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例—规法”还是“规—例法”,教师或者学生所呈现的都要具有线索意义的例证,否则会干扰规则的正常学习。同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学习规则,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回忆规则中所涉及的概念,并且在规则学习之后,要让学习者做些练习,以证实学习者是否已学会了这个规则。最后利用间隔复习的形式来加强保持的作用。

三、语文规则的教学

为了能使语文规则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学生的规则学习过程更为顺畅。

第一,教师言语指令的设置。首先,语文教师要清楚自己对学生在学习规则后预期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如在教学“自然环境描写具有烘托人物心情作用”这一规则后,对学生产生的预期结果是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回答自然环境描写所起的烘托人物某种心情的作用。其次,师生共同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新规则的概念及相关其他概念。然后,教师适当适时地运用言语提示,引导学习者将规则中的概念按照一定的关系和规则组成命题。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实例证明所学的规则,加深其对规则的理解。

第二,教师在规则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规则的运用,不能把规则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但也要注意先设置与开始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的练习,之后再有变式,以免学生因为突然变式太快而“消化不良”。再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来进行规则的教学,针对中小学生逻辑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待逐步提升这一特点,多举一些形象化的例证以辅助规则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视情况而采取“例—规法”或者“规—例法”进行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使用其中的某种方法。

四、语文规则教学案例

为了更有效地将语文规则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笔者将举出直观性案例予以说明,结合目标导向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八年级学生学习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作用”一课为例。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准确指出文章中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何种心理情感。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规则的学习,属于掌握知识的运用阶段。

2.达到目标的先行条件:按加涅的学习层次论,规则的学习以概念的学习为先决条件,此案例需提供“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及“情感”概念,以及对于概念之间关系的相关辨析,由此决定教学顺序是概念学习——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

3.学生起点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能够找出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词语或者句子,但要准确地分析其对人物具体心情所起的衬托作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4.使能目标分析:

通过练习能够自己准确地分析文章中自然景物描写能衬托出人物何种情感→掌握“自然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情感的作用”,通过举例进行分析→辨析“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衬托关系→了解“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了解“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和“人物情感”的含义。

自然景物描写:是对自然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摹。

人物情感:是人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示例:风从窗外吹进来,月光从窗外照进来,风和月同样冷。

自然景物:风、月光

人物情感:冷清、悲凉

2.辨析“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之间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常很多文章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抒情是目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手段。

示例: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分析:《天净沙》一曲,短短28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这些自然景物勾勒而成的秋郊夕照图。融情于景,衬托出羁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3.掌握“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这一规则。

文章中的自然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一般来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自然景物与情感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将情感和景物分为“哀景”、“乐景”、“哀情”及“乐情”,下面,分四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示例1:乐景衬乐情——当我知道自己在这次全省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时,我耳边响起了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眼前仿佛有一双美丽的蝴蝶跳舞。小草“唰唰”的,似乎在给我拼命的鼓掌。菊花似乎在为我组成一个小小的音乐队,有的吹喇叭,有的拉小提琴,有的敲锣,有的打鼓,还有的吹竖笛。可以说成一个不大不小的乐队。

分析:将鸟儿、小草、菊花拟人化,描绘出他们欢乐的情景衬托“我”作文获奖之后的高兴、欢快之情。

示例2:乐景衬哀情——又是一个好天气,清早的阳光温暖又明媚,空气清新而舒适,可是想到昨天我违反纪律而挨批的事情,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分析:用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来反面衬托“我”因犯错误而挨批的悲伤、忧郁。

示例3:哀景衬哀情——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分析:通过描写无力的夕阳、暴力的狂风、枯黄的落叶以及被乌云笼罩的月亮组成的“黑暗”景色,衬托出“我”拿着污迹试卷的无奈、难过的心情。

示例4:哀景衬乐情——天灰蒙蒙的,都以为是要下雨,结果只是起了风,落叶也多了不少,但乌云最终散去了,天空中的白云使人的心情舒畅。

分析:用灰蒙蒙的天色、风、落叶、乌云来反面衬托“我”舒畅、愉悦的心情。

(四)运用“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这一规则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就“自然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规则出现的四种情况分别举例,并予以简析。

猜你喜欢
衬托景物规则
早春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四时景物皆成趣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写写冬天的景物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学会衬托
让规则不规则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