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活动”的教学价值取向

2014-08-15 00:49杨仕威
中学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言说言语世界

杨仕威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课前活动”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它存在的价值有多大?是坚守还是抛弃?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课前活动”一般有以下几点特征:一、学生为活动主体;二、言说为活动形式;三、活动时间常有限;四、参与面广;五、活动形成惯例。从这些特征来看,“课前活动”在言语交际训练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与“语用”特性相吻合。

一、生成言语智慧

“课前活动”的言说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言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升。首先,老师给学生自由准备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把握言说内容;其次,学生言说形式和内容往往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充分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比如,课前的“时事连评”,学生就可以围绕当下某个新闻热点展开评论。一个星期就围绕一个新闻热点,这样彼此有了公共话语,言说针对性强,观点交锋多。在这个评论过程中,往往出现“接着评”和“对着评”两种情况,“接着评”着重针对新闻现象做面上的拓展,“对着评”就是对评论的评论,是评中评,着重针对新闻本质的纵深思考。这种课堂的“时事连评”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一方面也促成学生心智个性的养成。学会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更主要的是能在言语交流中充分展示其创造性和主体性,促使言语智慧生成。

李海林教授说:“所谓言语智慧,不尽包括人在与语言的关系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包括人在与世界关系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言语智慧,就是人对语言和世界的主体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种主体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又都是通过言语实现的。因此,又可以说,言语智慧,就是指以言语为对象同时又以言语为本体的心智个性。所谓以言语为对象,是说这种心智个性是指向言语的,所谓以言语为本体,是说这种心智就寓含在言语之中。”(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由此,应该注意到,首先,“课前活动”必须指向言语。“时事”也许只是一个由头,重点关注言说能力是否能得到有效训练。包括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形象,对事件的概括是否准确而又有条理,表述是否准确和客观,分析是否有理有据等等,都应纳入到言说训练的范畴之内。只有注意到这些,才会越说越好。能说,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会说,是对学生言说的较高要求。只有不断言说,言语能力才会不断增强,言语智慧才会不断生长。多说才会说,思维的敏捷性,言说的流畅性才得以保证。其次,“课前活动”必须指向学生本体。每位学生都参与言说训练之中,并且给每位学生上台言说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每位同学都有把握住话语权的机会,避免老师一言堂的情况。

二、获得表达自信

许多高中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较弱,讲话不流畅,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练等。这些学生没有言说表达的自信心,讲话没底气。

人们常讲说话要有底气。这种底气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达自信。言语自信产生于对言语内容的熟悉和言说的专项训练。经历过言语训练的人获得的言语自信力明显增强。“课前活动”就给了每个学生有效训练的机会。“课前活动”作为专项训练活动,形成了惯例,所以训练有方向性与目标性。要让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给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言说衡量标准。

比如,课前的“诗词推荐”就可以安排在教学完“向青春举杯”专题之后,要求学生再读其他诗歌,然后从自己喜欢的诗歌中选择一首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的重点是理由阐述,这就是言说实践活动。可以从诗人经历、诗歌意象、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等任何一个有感触的地方展开。为了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先写成书面推荐稿。有了充分的准备,对言说内容比较熟悉,推荐起来就从容自如许多,与同学交流起来就自信许多。

言说自信来自于充分准备。我们要求学生写推荐理由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交代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期望通过推荐能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为使推荐活动有序有效,可以事先把推荐的诗歌印发给每位同学,并制定推荐评价表和推荐顺序表。评价量标实际上也是学生言说量标。评价量标有以下几点:推荐内容、推荐思路、推荐语速、推荐声音、脱稿等。推荐理由充分,要有鉴赏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思路要清晰,有条理。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听清。能做到这样几点基本能跟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几点也是学生推荐时要注意的内容。根据这几点要求,推荐者自己参照训练。言说自信还来自于他人的肯定。在诗歌推荐过程中,我们还成立班级大众评审团,评审团成员按组轮流,逐项由评审团评定。推荐者有时还要接受评审团成员的现场提问。大众评审团中还有一位主评人对推荐进行点评。诗歌推荐的言说训练活动实现了有效互动。

在诸如此类活动中,每位同学抓住展示自己的机会,从活动中收获交流的快乐、表达自信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利于自身认同

“认识自己”是多么不易,“认同自己”更是不易。对于中学生而言,认识自己,并能认同自己,这对自身完整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活动认识自己;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认同或从活动中来获得自身认同,从而实现自身完善。

“课前活动”的言说训练在向同学展示自身言说天赋的同时也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它有利于言语主体的自我认同。帕克·帕尔默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没有什么比在大众面前更能暴露一切,也没有什么比在大众面前更能看到自我的进步与潜能。作为言说主体而存在,只有在与他人交流中才得以看到自我的言语能力。言语主体全面展示在他人面前也展示在自己的面前。曾经有过的胆怯、可怜的知识储备、狭小的生活空间,此类种种,在同学们的鼓励与掌声中,在老师的肯定与赞许中得到更正和改进。“课前活动”属于某个个体也属于群体,从他人身上获得自我认识与肯定,从而推动自身言说能力的提高。

比如,有的同学在“课前活动”中语言幽默,这种幽默感在点燃同学热情的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的幽默感。有的同学演讲起来感染力强,这些同学很有可能就是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的后备人选。从他人的认同中获得自我认同,并获得自身完善。有的同学一上台就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对“课前活动”心理上开始拒绝。但只要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学会接受,在自己薄弱的地方花精力训练,劣势也会转化优势。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言说主体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使言说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言说主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朝着自身完善方向形成和发展。自身完善要求言说主体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出其中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通过选择,自身会变得更加完善,但是完善并不意味着变得完美无瑕。通过承认我原本是的那个整体,就意味着变得更加真实,就能坦然面对。

四、有助言语自觉

“课前活动”一般都形成惯例,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所以,任务布置下去并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之后,每个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准备。平时不爱语文的学生也会重视这样的活动,因为他面对的不单是老师,还有同学和自己。刚开始,迫于全班活动的压力,每位同学自觉参与此类活动中。随着活动的逐步铺开,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我在“诗歌推荐”活动结束后,向同学征集其他活动方案。同学们就提供了“新书推荐”、“同学名录”、“我爱演讲”、“我们来辩论”、“我爱记诗词”等活动思路,有的活动方案还被其他班级采纳。

“课前活动”作为一种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言语交际和语文学习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言说的过程是认识并改造自我与世界的过程。在言说过程中认识他人也认识自己并逐步认识整个世界。李海林教授说:“语文是通过对言语的操作(言语实践)达到对世界的把握和改造。……言语作为人与世界的一个中介,不仅是联结性的,而且也是动力性的。换言之,言语是一种动力,它分别发动和激活世界与人这两极存在:它既发动和激活人,促使人性的现实生成,同时也发动与激活世界,使世界成为一种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转化为言语的存在,才能成为人的世界。一方面,人在很大程度上以言语的方式(以言语为工具,同时也以言语为本体)拥有世界,改造世界。”(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项言语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作为“动力”而存在继续推动言语实践。这种言语实践成为联结自身与他人、世界的纽带,言语表达成为必需和自觉性行为。

李海林教授还说:“言语与其对象的统一使人与言语之间构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关系,人在创造着言语,言语也在创造着人自身。同时,人又正是利用言语突破自然课堂和社会客体对自己的束缚。这个过程又正是在言语创造自我的过程同时实现的。言语是个体的自由世界。”(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当言说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学生就能在平时的交流中运用这种能力。

猜你喜欢
言说言语世界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