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旗袍演变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4-08-15 00:44黑龙江杜一唯
职业技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满族旗袍服饰

黑龙江 杜一唯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最典型代表,它展现出的中国女性的玲珑体态和婉约娇柔的气质,以及举手投足中显现的优雅与端庄不仅深受中国女性的青睐,更是得到了世界时尚界的好评。旗袍作为跨越了数百年时光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但没有泯灭于历史的烟尘,反而历久弥新,焕发出流光异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得不让人深思这当中的奥秘。

一、清朝时期——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原始旗袍

“旗袍”之名始于清代。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社会管理以旗为号,分为红、蓝、黄、白四正旗和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统称“八旗”,相当于满族人的户口制度。八旗之中妇女习惯穿长袍,故称“旗袍”。满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为上下连体,长及脚面;四面开叉,侧面开襟。虽然这种宽大化、直筒化、平面化的民族服饰和我们后来看到的突出女性玲珑曲线的服帖剪裁追求的现代旗袍有着截然相反的审美取向,但也正是在此时,旗袍第一次与“华丽”一词产生了密切联系,奠定了旗袍的美学基础。旗袍的这次华丽转身正与当时满汉文化相互包容密切相关:满族入关前妇女生活简朴,服装色调素雅,朴素庄重,不施镶滚边,全无过重装饰。入关后,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的满族旗人生活愈加优越,在服饰上吸取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服饰的绣艺、镶嵌、盘饰、滚边等特点,极尽装饰之能事。甚至一度出现了“十八镶滚”的旗袍,装饰之繁琐使得人们居然无法看到布料的本色。这种统治阶级由上至下产生的繁复审美,从一定程度上正是当时扭曲的社会关系的表象之一。这次变革虽然使“旗袍”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但无论从其推广层面还是审美价值方面,都无法和后来的现代旗袍相媲美。

二、清末民初——“新社会”女性解放的青布旗袍

随着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社会服饰逐渐摆脱了统治阶级的束缚,一时间百花齐放。清末民初,革命者和劳苦大众也急于为“新社会”树碑,剪去长辫脱下长袍成为“新公民”的象征。摒弃了旧式长袍的制式,女装以上衣下裙最为流行。由满族马褂衍生而来的背心,旗袍的各式领口,以及大襟、多镶滚等旗袍要素已经深深融于汉族服饰之中。这一时期,旗袍演变的主流趋势是:由长到短、由宽入窄和去繁就简。袖子和下摆由长到短、衣身和袖口由宽入窄,既体现了当时广大女性承担的社会劳动责任,也是女性心灵解放和社会地位提高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逐渐放松的对女性曼妙身姿的遮掩,以及混乱的着装局面和西方服饰的冲击,使得现代旗袍的美学追求能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沉淀、酝酿。至20年代末,青布旗袍作为当时盛行全国的学生装束以其优雅、朴素的淑女形象在民国时期的历史中留下茉莉般清新淡雅的亮色。之后,辛亥革命没有挖去的遗毒逐渐腐蚀着刚刚迎来一小片曙光的华夏。遗老遗少顽固偏执的守旧情怀,新青年们呼唤改变争取自由的呐喊,以及畸形的崇洋媚外心态相互纠缠、冲撞,混乱动荡的历史环境将美的标杆推向了相对平静、开放、繁荣的十里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民国后期——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经典旗袍

上海,作为当时亚洲第一的舶来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这座城市天生承担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在这个安乐窝和销金窟之中,被当时社会风尚所不齿的旗袍和洋装的西式剪裁相互碰撞。传统的满族服饰加上胸省、腰省、肩缝、装袖乃至垫肩,旗袍——完美地结合了西式的曲线美和东方的简约风格,形成了自己兼容并蓄但独树一帜的风格,再一次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经典的现代旗袍形成后迅速流传开来,一时间“闺秀勾栏,各争其艳”。大上海名利场中挣扎的弄潮儿们使尽浑身解数标新立异,一图在穿着上崭露头角。旗袍的样式也就一变再变,领子从高领到低领再到无领,袖子从长袖到中袖、短袖乃至无袖,下摆从脚面逐渐上升至膝盖,开叉也逐步上升至大腿并且摆脱了最初的衬裙。这些样式互相结合又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旗袍的样式越来越大胆,新时代的女性获得了服装上的自由权利,人们争相效仿那些“摩登女郎”。而“摩登”这个舶来词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上海以强大的文化包容力造就了旗袍,旗袍也定格了一个民国时期的上海。保守的高领与开放的高叉,端庄与诱惑两种极端体现在一处。江南烟雨中走出的执伞女孩儿,或者灯红酒绿中沉醉的歌女舞女,无关清纯放荡,旗袍本身并不拒绝任何气质。艳而不妖,旗袍成为东方女性神秘魅力的代言词。

四、现代“类旗袍”

建国之后,时代洪流一时间扼杀了旗袍的生存空间。旗袍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穿着,一般只在外交场合穿着或作为礼仪制服出现。改革开放后旗袍走出国门,受到了许多殿堂级服装设计师的追捧,国内外的服装设计师们在旗袍的面料和剪裁上又有了一些创新。添加了诸如低胸、露背、透视、鱼尾、蓬蓬裙等等西方礼服的设计元素。但是这些新式旗袍,或者我们应该称之为“类旗袍”,几乎全部是作为礼服在特殊场合穿着和使用的。在服装设计技巧和理念日益国际化的现代社会,很难区分这些“四不像”究竟应该属于西式礼服还是中国旗袍。这些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产物在本质上已经失去了日常服饰的功能,而仍然被少数人作为日常穿着使用的“真旗袍”在设计方面除了个别案例中超短裙的运用之外,它们和20世纪20年代上海开始出现的各种经典现代旗袍几乎没有不同。

纵观旗袍演变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它结合了满族服饰的传统、汉族服饰的华丽,以及西方服饰对曲线美的终极追求,完美地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服装精华和剪裁技巧,在时间的沉淀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方婉约风格。旗袍神奇的魔力在于它与时俱进地包容了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将文化的冲撞弥合于女性对美的永恒追求当中。扬弃地改良着传统事物,不断融入新气息,这种海纳百川的文化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典型体现。

[1]钱敏.旗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范[J].艺术百家,2005.

[2]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2003.

[3]陈慧君.旗袍之美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与运用[C].湖南师范大学,2008.

[4]皓雪.风华绝代——旗袍古今挥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

猜你喜欢
满族旗袍服饰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动物“闯”入服饰界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