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的三重内涵论析

2014-08-15 00:43:21周武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无限性道德观念涵义

周武军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今日社会,道德问题为何如此之多?盖社会转型,无确立、确定道德观念之故也。但也与道德自身涵义的层次性、变化性、无限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道德涵义的层次性

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同,对道德的理解认识也不同,不同的认知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现实当中人们的道德表现,更是可以看出其层次性。罗国杰教授在《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一书中将社会主义道德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层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第三层次,顾全大局、热爱国家、遵纪守法、诚实劳动[1]。三个层次是根据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和人们的觉悟水平而划分的。人们现实的道德水平是客观情况,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追求、道德认知。取法不同,道行不同。人生的目的性、理想性到现实中的层次性、落差性,说明了人们对道德自身涵义多样性、层次性的理解与追求。

刘志山、李燕燕依据罗国杰先生给道德下的定义——“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将道德分为德目、德行与德性三层涵义,并依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实践效果等的差异,将得道境界分为知道、行道、信道三重境界[3],道德涵义的层次性一目了然。生活中确实有人知道而并无很好实行之,有人践行道德,自身的道德知识并不一定很多,有人把道德作为终生追求,力争人生的完善完美。此种分层方法可称为“分析型分层法”,主要是依据人们的心理行为过程——知、情、意、行来划分的。纯粹地分处于三重境界的人可能没有,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当然,德性与信道的层次,作者是隐含某种综合的高层次的意味。而罗先生的分层方法可称为“综合型分层法”,主要依据人们现实中的行为表现,三个层次的人在知、行、信方面都可能有一点,最终的得道层次不同而已。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434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道德观念、行为,也就是对道德涵义的不同理解及其行为表现。一个社会存在多个道德体系,这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今日社会之道德冲突,如果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梳理,也可以看出许多端倪,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

陈家广认为孟子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是对道德层次的划分[5]。此六个层次实乃中华道德人格的典范。特别是“大”、“圣”、“神”后边三个层次,更是一般人难以企及。所以,中华道德给人树立了一个终生奋斗目标,让人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系统论的观点也认为,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分层的。人类个体作为社会系统的要素必然是分层次的,其十分重要的一面就是道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分层,也就是对道德涵义的不同或分层认识。

二、道德涵义的变化性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范畴,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反过来,也可以看作是道德涵义的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自然界、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稳定不变的,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本质是变化不定的。道德的本质是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博弈就有变化,社会的利益关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革命时期的利益关系变化是颠覆性的,社会转型期的变化亦是剧烈而深刻的。恩格斯说:“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4]435

冯友兰先生曾经区分了“可变的道德”与“不可变的道德”。他认为所谓“可变的道德”是指那些依赖于特定社会条件而成立的道德规范,而所谓“不可变的道德”则是指“因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6]。任何道德都是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而社会之变是人所共知的,亘古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助人为乐是“因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但其涵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界定。扶残救危人人可为要为,以前如此倡导,如今却不鼓励儿童、未成年人、力所不及者从事力所不及之事。所以,所谓“不可变的道德”是令人质疑的。社会只存在“可变的道德”,道德涵义的变化性是客观事实。

三、道德涵义的无限性

道德涵义既然具有层次性、变化性,那么,我们也可以推论出道德涵义具有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两个人的道德观念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二是指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社会的变革必然跟随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着的人类社会昭示着发展着的道德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物质世界的无限性,无限的物质世界存在着有限的人类社会,有限的人类社会存在着无限的人类精神,而道德就是人类的精神之光。“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一种无限前进的力量,存在着无限性,它是无穷无尽的,有限性试图成为无限性的象征符号,这当然是行不通的。”[7]也有学者认为道德是“所有生活领域的共同场景”[8],“所有”就意味着无限,所有的道德即无限的道德。

道德涵义的层次性、变化性、无限性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看待今日社会之道德问题。社会在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在变,允许人们存在不同的道德追求,社会的道德弹性、道德宽容度要增加。但主流的道德宣传要旗帜鲜明,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宣传,尤其是和谐、平等、诚信、友爱、法治等理念。“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都是很好、很有感召力的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面人物宣传多了,熏陶暗示自然增多,学习仿效之人也会自然增多。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面貌都将愈来愈好。

[1]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16.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4.

[3]刘志山,李燕燕.道德的三层涵义与得道的三重境界[J].伦理学研究,2001(3):34-3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家广.孟子“性善论”浅探:兼谈现代道德研究的一些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1(6):54-58.

[6]陈来.冯友兰语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30.

[7]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104.

[8]王秀敏.作为非独立领域的道德:对道德内涵的当代哲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2(1):34-38.

猜你喜欢
无限性道德观念涵义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我的仙人掌
星 空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高三几何概型复习面面观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浅析人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28:09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
智富时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07:3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