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张海庆
中职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表现常常瑕瑜互现,优缺点共存。优点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动手能力强;缺点是多数人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注意力极易转移,很容易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如果教师与学生没有或很少心灵的交流,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有效的结果。从教师的角度讲,怎样找到契合点使师生从不合拍走向心灵共振呢?
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为例。这门课具有综合性特点。它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许多知识,而且同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经济学、美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学科也有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旅游地理知识是旅游从业人员必不可缺的职业素质,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系统的旅游地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储备。可是这门重要的课上常常出现不和谐之音。我谨将一些关于课堂上的不和谐转化成和谐的有效教学的探索、思考与实践书于此处,请前辈与同行者批评指正。
一次提到浙江省富春江的魅力,我说,有一篇古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过吗?
学过,初中语文学的。同学们响亮地回答。
好,古文中说这富春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措不及防的,课堂起了骚动。
老师,你错了,那不是说三峡的吗?一个学生大声质问。
就是,就是,我记得也是。还有好几个人小声地附和。
我哭笑不得,怎么是三峡呢……课文不是学过的?下文不是还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吗?
混战了两个回合,老师的权威承受着不应有的挑战。
一个学生大度地一摆手,很潇洒地说:“行了行了,我们不和你犟了!讲课吧,Goon,please!”.....
后来这一幕常常在我的脑子里回放。即使我把初中语文课本摆在学生的眼前来证明老师是正确的,这种交流也不算成功。因为这个案例对他们而言“专业性”太强,而文化底子薄已经成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大障碍,往往也使课堂上的一些必要的教育工作无的放矢。看来以后和他们交流一定得深入浅出,并且拿出更容易接受的资料。
又一节旅游地理课,我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了钱又有了时间到哪里去玩一玩?
同学们表达的心愿五花八门,不乏壮志凌云豪气冲天者。可是地图上很多省份还弄不清,于是先识记中国地图。不久课堂“懒散四部曲”依次奏响:对镜梳妆;吃东西;闲谈或笔聊;打瞌睡。
我遇到难题了。课后反思: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为什么学生仍然不在学习状态?我以后的课怎么讲?我和他们的心灵怎样才能拉近?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
下节课。(刚上课,就有人打了一个大哈欠)
困啦?同学们,我昨晚也没睡好。干吗了呢?我熬夜给你们写了一首诗。专门为你们写的。(我加重了语气,东倒西歪的人全坐直了,睁大了眼。)
昨天咱们同学讨论想去很多地方走走,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这首诗就叫《那些我向往的地方》。我给大家念一念——
今秋荡桨松花江上,明春踏遍南疆北疆。
或者望断天涯的雪浪,有时翘首黄土高坡的夕阳。
蜀道有多难?茶花香不香?
三峡有多险?天路几多长?
江南的妹子美不美?关东的勇士强不强?
绍兴的米酒醉人吗?苏州的小桥和画里一个样?……
寒山的钟声穿越了千载,长城万里啊秋雁已南翔。
秦淮河畔低诉着桨声灯影,运河细柳默忆着失去的辰光。
走一走啊逛一逛,看一看啊想一想。
外面的世界多神奇,外面的世界多宽广。
看吧,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每个人的眸子里都焕发着光彩。当我念到——江南的妹子,美不美——大家竟然齐声应和道,美!等到诗念完了,群情鼎沸。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和久违的激情包围住我。下课铃声已经响起,他们还捧着地图向我问长问短,说东道西。师生间有了心灵的共振,我的学生们苏醒了。旅游地理有效学习的序幕终于拉开,我们共同的事业将从这里开始。
学生的知识纷繁芜杂;读图技能薄弱;课堂关注度低。多媒体手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易于创设学习情境。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针对又一学期的《中国旅游地理》科目,我在班级开展了“找、写、讲、评四步一盘棋”学研活动。
要求:全员参与,小组推进,主题认领,相互评价。找,找什么?找问题;找书籍;找老师;找百度——建立资料库。写,写什么?撰写小型的专题报告。要求有理论支撑,有数据支持,有拓展训练,有链接网页。讲,有教学设计,有课件展示,有提问,有研讨,在自习课作专题报告。评,评完成质量,是否有创新、是否有特色、拓展程度、小组参与度等。
预计目标有三:知识目标:由“驳杂”向“博学”靠拢;技能目标:由“涉猎”向“专业”努力;情感目标:由“心不在焉”向“积极参与”转化。
于是全员发动起来。有的同学准备的专题是上海,有的讲香港的迪士尼,有的讲大理白族三道茶,有的讲沈阳故宫。同学们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分成小组,查资料,做幻灯片,每周至少用一节自习课来讲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想。他们的课在很大意义上对老师的课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这是全员发动的心灵共振,意义深远。
光讲还不够。同学们总围着我问,老师,咱们不能老纸上谈兵啊。咱们得实地考察啊!
经过认真准备和筹措,通过联系的一家旅行社,在家长们的支持下,班级的多数同学在9月下旬的一个双休日到伊春——汤旺河石林一线做了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旅行。当车窗前方的小兴安岭的黛色扑入眼帘时,所有人的心情是激动的。
同学们互相帮扶,爬了将近两天的山,甚至有车也不坐。
在五花山上看石林,翻栈道,过小河,在剑道上扯着铁索链艰难地攀登;在呐喊崖上大声地呼喊;在伊春南山的82米高的观景塔上俯瞰整个狭长的城市。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课堂,但是又远超课堂之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心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