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梦卿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10个“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重点推进“三方共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新一轮的以“双师型”为特征的卓越中职教师培养工程将逐步展开。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对于这样一个目标,职教界的反应有欣喜,也有质疑。有人认为,职业学校需要“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但“双师型”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已有不小难度,此次提出“卓越”,更是难以企及。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下,稳步推进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现实可行的。人们的质疑也正是教育部推行“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改革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把“双师型”作为高层次职教教师的优秀基因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包含有五类教师,唯独在“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中提出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各类教师中,为何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强调是“双师型”?
这是由于,“双师型”与职业教育有共生关系,只要开展职业教育,就有“双师”要求。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教教师,需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等基本条件要求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才能具备职教教师资格。德国的职教教师大多一专多能,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都较强。在日本,“双师型”教师由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培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美国,取得四年制学士学位的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后,至少要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并且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职业学校教师。
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我国对职业学校教师也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最早将“双师型”教师的表述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文件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之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提出,新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后才能上岗任教,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呈现明显的“双师型”特色要求。
“双师型”教师也是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实需要。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若没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再好的平台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双师型”教师是来往于校企之间,指导学生实践、服务企业技术技能需要的核心力量,“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能有效地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和合作,也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能长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双师型”教师还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职校学生基本都是传统教育考试“分流”下来的,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普遍不强,因此,需要职校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理论与技能的双重教育。只有专业理论的传授,没有技能培养,一定会失去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样,只有技能的训练,没有通识的培育,充其量只能是工具化的培训。“双师型”教师要成为职业学校学生人格的塑造者、素质的培养者、知识的传授者和技能的教练者。
卓越计划显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演进路径
此次遴选出的10个“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中,既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样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有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这样的普通高校。这样的布局,也正反映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经历了一个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向普通本科高校转变的过程。
早在1979年,国务院就批准建设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山东技工师范学院和河南技工师范学院4所技工师范学院。此后,我国先后建立了12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但后来由于调整和合并等原因,目前仅有5家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的培养任务。
由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过少,难以满足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难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职教师资培养数量不足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逐渐把培养机构延伸到非师范类普通本科高校,启动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依托普通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陆续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9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具有培养“双师型”师范本科生资格的本科高校有62所。
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向普通本科高校转变,不仅缓解了“双师型”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同时也提高了职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三方共育,卓越计划创新职教师范生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这种学校单一培养模式,虽然培养目标比较集中,学生训练比较系统,有利于学生职业教育理论的强化和职业教育理念的巩固,但这种与普通学校教师培养的同质性模式,忽略了作为职教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很难把企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近年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逐渐由学校单一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校企合作模式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势,完成职教师资的理论教育;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实训条件,完成职教师资的实践技能训练。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到职教教师培养的教育活动中。这种转变,为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创新了培养方法。
此次教育部开展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再次创新了职教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推进“三方共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培养高校不仅要和企业相结合,还要和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相结合,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卓越计划”要求,职教师范生在四年培养过程中,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践要占到一年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职教师范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到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职教师范生可以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使学生既能了解职业学校教学规律,又能获得企业经验,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