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赵金平
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明显感觉到目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化学生硬技能培养,不同程度上存在轻视、忽视或漠视学生“软能力”(或称软技能)培养,如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等,致使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一遇不如自己意的岗位,动辄以辞职或提薪相威胁,或者招呼都不打就一走了之,诸如此类。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声誉。如果再不高度重视,再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果地培养,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何加强青年学生“软能力”培养,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作为教育者,应该始终清醒地知道,教育不单单是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发展成长提供最优化的保障。古今中外,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学生“成人”的教育,所以,我们提出要“先成人,后成才”。但是要注意不是把“成人”与“成才”对立起来、把“立德”与“学技”对立起来,而是想坚守一种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出现过一些误区,最突出的是太想把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区别开来、凸显出来。如过分地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时”,过分地强调毕业后全体学生的直接就业,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后续发展;在理解“以能力为本”时,过分强调以技能为本,尤其是以操作技能为本,忽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把学校变成技能培训机构。中职教育一旦功利化、近视化,忽视育人本质,就很难走出“末流教育”阴影。只有真正回归育人本质,中职教育才有可能办得有品位,加大了对孩子和家长的吸引力。
软能力作为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0年,专家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中就呼吁,要大力提升学生就业软能力培养。而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要想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更需要具备这些软能力。
1.必须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从办学模式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模式到评价模式的构建上,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上都必须把学生“软能力”培养放在头等重要的事摆在首位,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学生“软能力”培养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各时间段各地点中去。这里不仅有显性课程,大量的是隐性课程,而且是附着在学生身上,需要时间和实践印证,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要表里如一,相互匹配才行。
2.不仅在第一课堂即八小时内有要求、有内容、有标准,而且在第二课堂,八小时以外都要有内容、有部署、有考核,力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从见老师、长辈“问好”,受别人帮助要说“谢谢”,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等方面做起,整个在校三年或四年学生“软能力”培养要逐渐深入,内容逐渐增多,要求逐渐加大,标准逐渐提高,力争走出中职学校大门的毕业生,都能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具有最低道德底线的社会公民。
3.努力营造培养学生“软能力”的环境氛围,在课堂、寝室、食堂、实习实训场所,而且要包括校内各个场所、各个时间、各个环节,甚至包括外出顶岗实习场所、个人单独外出、集体外出等,一要有布置,要有标语、警句、图画,要有部署、有要求;二要每个人都是育人的主力军,不仅仅是教职工,还包括学生,高年级对低年级,同年级对同年级,教职工要率先发挥好示范引领、监督检查作用,学生中党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软能力”培养过程中监督者、评价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促进学生“软能力”的养成。对这方面表现好的、实施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教职工、学生要有加分,要有奖励,这方面要专门制定相关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要求,大力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将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里健康和职业生涯教育统筹整合,确立与立德树人理念相一致的大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不断内化和积淀。我们将会坚定不移地将职业核心软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中,强化到实训实习中,并通过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软能力培养载体,以真正实现职业核心软能力的全程培养、渗透培养、实践培养、立体培养和全员培养。